名师名课 | 孙逸仙纪念医院 马丽萍: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编者按: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今年组织了第九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最终评选出十三名“中山大学教学名师”。我们推出“教学名师”系列专题,旨在通过专题的宣传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让全校师生共同领略中大名师的风采,同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马丽萍,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医科教学督导组副组长,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曾任内科教学主任,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血液内科专科主任。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马老师投身本科一线教学37年,坚持每年承担理论授课、临床带教任务。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严厉又亲切的马老师:   

“初入血液科,马老师都会特别关照,给我们分配到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并且反复提醒带教老师们注重临床教学,辅导实习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实习生在带教的辅导下能够独立管床,保证我们能够切实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提高临床积极性,提升临床技能。”

“马老师查房过程中,都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结合讲解的方式,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评估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如何从繁杂的实验室检查中抽丝剥茧,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到一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基础,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有幸被分配到马老师组内学习,因此直观感受到马老师面对学生时作为一名老师对待教学的认真态度,以及面对患者时作为一名医生的敬业和责任。这也警醒了我,医生是治人而不是治病。我们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经验,还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个人需求,经济情况以及生育要求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每当谈起教学,谈起学生,马老师总是满面笑容:“我这人就是爱操心,平时对着老师和学生就爱唠叨,看着他们做得不完善的地方就会不讲情面地指出来。这么优秀的学生送到你面前来,你得用心把他们带好,学习上要对他们严格要求,生活上要多关心他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进步,我就觉得开心。你对待教学和临床医疗的态度,他们都能感受到,会去模仿和学习,你得树立一个好榜样。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也没什么特别的经验,我只是做好身为一名大学老师应该做的,对得起 ‘老师’这个称号,从不懈怠。”

倾心教学,勇挑重担

马老师担任教学主任的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教学是一名大学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无论你是什么级别。”坚持参与和开展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学培训与比赛等工作,指导青年老师提升教学技能,倾心传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因突出的教学成绩获校级教学主管部门的认可,多次被校、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委派指导相关教学活动。期间荣获校级“叶任高李幼姬夫妇临床医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奖教金—突出贡献奖”表彰、校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2项,校级“优秀临床教学管理人员”1项。

将临床教学团队培养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连续10届担任国赛教官或总教官,带领团队为中山大学获得了临床技能比赛国赛四连冠(特等奖)。在担任华南赛区(中山大学主办)命题组长及秘书期间,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其他院校同行的好评,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的扎实功底和中山大学的实力。荣获国家级(国赛组委会)表彰1项、校级“特等奖优秀教官”2项、“突出贡献奖”2项。

从普通教官做到总教官,马老师身感教学理念传承以及和教学团队培养的重要。带领团队经过每年的技能培训实战和改进,团队的中青年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是教学而且专业水平也提高了。一批批年轻教师在带教中成长,脱颖而出,更加明确了临床教学的方向。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

参与编写国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诊断学》等5部教材。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改革研究,并获得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作为校级督导,马老师倾心研究目前临床理论授课、见习实习阶段以及住院医规培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探索切实可行的医学教改内容,从观念和理念上理解并实施于临床带教。

医学无止境,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追求和蜕变,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