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 | 哲学系 曾昭式:扎根冷门绝学,培育国家亟需人才

编者按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今年组织了第九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最终评选出十三名“中山大学教学名师”。我们推出“教学名师”系列专题,旨在通过专题的宣传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让全校师生共同领略中大名师的风采,同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曾昭式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昭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专职研究员,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2020年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围绕哲学论证,建构逻辑学课程群

逻辑学被联合国列为7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完善,但逻辑学的产生源于思想(哲学)论证。如何讲授《逻辑学导论》,从做哲学视角讲逻辑学正是曾昭式教授探索的行之有效之途径。不同文化有不同思想,不同思想有不同的哲学,如何论证思想(或哲学),便产生对论证本身的研究,形成了逻辑学的中国先秦、古希腊、古印度三大传统。曾昭式教授的《逻辑学导论》就是从逻辑学史出发,讲授中国古代逻辑与中国古代哲学论证、逻辑与西方哲学论证、因明与佛教论证。《逻辑学导论》课程便是基于逻辑与西方哲学论证方面,另外其还为本科生开设《佛教逻辑概论》和曾经开设《中国逻辑史》等课程,从文本出发,讲授不同文化的不同逻辑,建立逻辑学史课程群。

走进冷门绝学,以科研促教学

先秦逻辑、因明被纳入国家冷门绝学学科,曾昭式教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项目6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写作专著《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先秦逻辑新论》《中国近现代汉传因明研究》等多部,其中《先秦逻辑新论》入选2017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目前正在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冷门绝学重大专项项目“唐代因明与佛学论证研究”。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理论与实例的渗透

曾昭式教授《逻辑学导论》的讲授选取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同学们用逻辑解答,此阶段为学逻辑,如例1:问从前提:爱人就是喜欢至少一个人的人,每个人都喜欢爱人,梁山伯喜欢祝英台;能否推出:张飞喜欢刘备。例2:“张举为句章令。有妻杀其夫,因放火烧舍,诈称夫死于火。其弟讼之。举乃取猪之口,一杀一活,积薪焚之,察死者口中无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果无灰,以此鞠之,妻乃服罪。”问此中运用哪些逻辑知识。在学生掌握逻辑学理论以后再回到哲学著作里,让同学们剖析哲学论证,如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论证、《左传》占筮论证、《大乘掌珍论》“二量”论证等,这是在做哲学。既展现了逻辑学的趣味性,又呈现出逻辑学的工具性。

捕捉学生心理,锻造学生坚强意志

近几年,曾昭式教授都是小班上课,在教学中还关注学生心态。针对手机、网络信息量大与高中生学习管理之间矛盾所导致学生心理的双面性,曾昭式教授在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积极引导学生磨练出一个孤独者、铸就成一个会思想的大脑、打造一个坚强心的读书人。时时教导学生学会放弃,如同云栖袾宏《竹窗随笔》里有一句话:“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不可得自然不得。

如同曾昭式教授言,学无止境,教无完善,永远在途中。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