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谱华章 | 中山医学院“十四五”聚焦点抓教改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山医学院建院155周年,开启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回顾“十三五”,中山医学院勇抓机遇,主动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实现医学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启航“十四五”,中山医学院初心不忘、奋勇前进,深化改革、融合创新,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建设“名医摇篮”,特推出“砥砺奋进谱华章”专题,凝聚全院师生开拓奋进的思想共识,立足新起点、聚焦新内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中山医“迈向一流,追求卓越”发展新篇章。
中山医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三基三严三早”优良传统,落实“三早四新五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名医摇篮”,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深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建设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学院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有情怀的卓越医学领军人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
深化教学管理,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中山医学院紧抓教育教学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聚焦做实课堂主渠道,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精准发力,深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由学院领导班子牵头,每周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抓改革、抓创新、抓质量,全面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8月24日,学院召开开学前教学工作例会,围绕本学期教学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措施,重点从教师为何要参与教学管理与教改、教学管理将如何围绕目前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生学习成长、教师教学发展以及专家领导决策四大块功能,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提出了8个方面的目标思路和举措,通报学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质量督导等方面工作的组织协调情况,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明确实施路径,细化工作举措,切实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狠抓课堂教学第一主阵地建设,全面开展开学“第一堂课”巡课工作,加强教学督导,严把教学质量关。8月30日上午,在分管教学院领导王淑珍副院长的带领下,学院郭开华院助、校级督导江丽芳老师、省校级教学名师汪雪兰老师、校级教学名师杨霞老师、本科教学办老师等认真巡视开学第一课,重点从课程内容安排、教师授课方式等方面,全面了解课堂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教学改革做好准备;9月27日,王淑珍副院长为我校2021级医学实验班讲授《医学导论》课程的“中外医学史导读与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内容,从医学史的学科地位、学习意义、重要事件及启示、现代教育体系四方面做了讲述。肖海鹏常务副校长亲临《医学导论》课堂,鼓励医学生志当存高远,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奋发向上,在国家大力发展医学教育、中山大学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中,磨炼意志,增强本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他还作为《医学导论》课程的教材主编,向新生介绍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


此外,27日上午,中山医学院教学督导蒋玮莹教授在南校园进行“开学第一课”巡课,旁听了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中山医学院钟晓敏)、医学信息基础(中山医学院 胡珊)、毒理学之历史案例分析(公卫 邢秀梅)三门课,保障开学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落实“三全育人”,涵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 “三全育人”,构建 “大思政”工作体系,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坚持价值引领与思政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知识扎实的学术、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将医学职业素养、医学伦理和医学人文浸润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中山医学院统筹学院与附属医院资源,强化基础和临床医学师资整合、基础和临床教学资源整合、理论授课与医学实践整合,深化医教协同,打造医学教育新模式。2021秋季学期开始,学院联合附属第一、第二、第三医院,面向医科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2学分,36学时),采用“理论课”+“实践课”+“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实施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教学联动、合力育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匡铭院长、附属医院资深临床导师等担任授课教师全过程参与,将教书育人融合专业课程,加强人文医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和技能,培养伦理思维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涵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实践,实现医学知识和医学人文、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育人能效,医教协同培养仁心仁术仁爱的医学人才。


系统推进八年制教学改革,多措并举打造“名医摇篮”
学院以卓越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新理念谋划医学教育,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全面发力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三早四新五个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基础课程四大模块,建立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生导师库,切实实现学生在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科研训练的贯通与延伸。
9月10日起,周家国副院长、王淑珍副院长和郭开华院长助理统筹负责整合基础课程四大模块建设,构建了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分子与遗传、病原与免疫模块。经多次头脑风暴,集中研讨,专题研究,梳理了关联课程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优化了模块课程内容,既突破了原有学科课程的知识壁垒,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模块内部和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连贯性更加顺畅。同时立项建设了基础四大模块的教材项目,拟在北大医学出版社出版系列教材。八年制临床教学则实施理论和见习教学一体化模式,将集中见习制改为课间见习制,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无缝衔接。
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现进阶螺旋式科研和临床能力培养,实施BRT(Basic Research Training),全程贯穿基础-临床双循环系统性科研训练。分别建立基础和临床导师库,其中基础导师库汇集整个医科从事基础研究的导师,涵盖学院和附属医院。在基础阶段学习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从基础导师库选择感兴趣的导师和方向,全面开展科研训练,培养科研思维,并在基础导师指导下,选择相衔接的二级学科临床导师,形成由浅到深、由泛到专的前后阶段更衔接更序贯的科研培养体系,为博士阶段结合临床进行科研,以及解决临床疾病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人民卫生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