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丨中山医学院 杨霞:循循善诱育人才,精耕细作推教改

编者按: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今年组织了第九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最终评选出十三名“中山大学教学名师”。我们推出“教学名师”系列专题,旨在通过专题的宣传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让全校师生共同领略中大名师的风采,同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杨霞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专业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生物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中山大学第九届校级教学名师。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教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编速览和同步习题集;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第4版)、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案例版)、清华大学出版社《生物化学复习纲要与题解》,作为编委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多部规划教材的编写。在中山大学学报(医科版)、癌症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学术刊物担任编委。

从教二十余载,杨霞始终谨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以拳拳师心在教坛辛勤,精培桃李,不计得失,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分子间的舞者”,是学生心中最喜爱、最美的好老师。学术研究上,她力求博极医源,致知力行;教育工作上,她秉承诲人不倦的原则,倾囊相授,对学生宽严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日常生活中,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点滴关爱好似春风化雨,温暖人心。曾分别获得校级、医科组、院级“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二等奖”、“优秀班主任”、“优秀长学制全程导师”、“优秀指导老师奖”、“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

● 深耕细作,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杨霞认为应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缺一不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她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一线,长期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技能》三门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是学院教学工作量最多的教授之一。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杨霞强调应当重视科学逻辑的建立,以及知识结构框架的梳理。在她的教育哲学里,倘若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述内容,学生们只会在课堂上且听且过,而无法内化吸收,因此她非常重视整体化教学,而非将知识点碎片化。授课过程中,她会如抽丝剥茧般,将知识由浅入深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核心内容。她的语言总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课堂使深奥的课本也变得易于掌握。课程结束后,她会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构建出整体知识点逻辑,从而形成整体科学逻辑观。比起晦涩的知识点,杨霞更希望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她的学生们。她贯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临床导向,并以临床疾病和问题为切入点,将临床与课本知识点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的医学生身份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杨霞为医学本科生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对待科研工作,杨霞精勤不倦、上下求索,在其主攻的病理性血管新生抑制和代谢调控领域有所建树,实现了众多创新与突破。作为主持人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等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糖尿病、肿瘤和生物化学领域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如PNAS, Diabetes, Diabetologia,J Biol Chem等,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指导的博士生荣获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博士生论坛”一等奖。

● 勤于探索,推陈出新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对于医学生而言,生物化学好比摩天大楼的地基,扎实的生化知识是医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然而,生物化学是一门知识点极其繁杂琐碎的学科,涉及的面广且细致入微。一直以来都是本科生们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作为生化教研室主任的杨霞最关切的问题。

杨霞主持并积极推动本科生课程改革,始终围绕着“拓宽基础,重视创新,提高素质,强化能力”的原则来培育引导学生。传统评估模式仅仅依赖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导致学生期末压力大,平时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杨霞带领团队实施“问卷星高级版随机在线平时随堂多次测试+期末综合水平测试”测试改革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随堂小测,计入平时成绩,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压力的同时,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作用。

杨霞召集教研室备课会讨论测试改革实践具体事宜

杨霞积极构建“两融合一衔接”的教学体系,即理论讲授和实验整合互为融合,核心知识、临床导向和科研进展有机融合,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有效衔接模式。其课程团队申请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于2018年荣获医药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杨霞分别于2018年12月在第十届中山医学院学术节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2019年9月赴汕头大学、2020年7月赴中山大学医学院、2020年10月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在线学术大会上分别作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报告,推广课程建设经验。在报告中,她展示了创新型和研究型医学人才的定位,高素质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该课程“三结合一理念”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并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法和措施。

杨霞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报告推广课程建设经验

教学内容上,杨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生化课堂上,除了琐碎的知识点,学生们还能了解到学术泰斗的传奇故事、科研前线的最新热点、临床常见的疾病案例,让枯燥的生化知识变得鲜活。生化教研室力求通过课程内容上的思政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栋梁之才。

探索实践中,杨霞教授主导的课程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本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在全国的执业医师考试中生化成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总体成绩长期居全国前3名。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后,学生在生化这门课程的成绩明显提升,不及格率降低到5%。此项改革也获得2021年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荣获了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立项。此外,杨霞还担任了心血管研究生群体培养和轮转工作小组核心成员和秘书,在推动该领域科研合作的同时,全程参与心血管研究群体的建立、招生、轮转、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联合培养。该教改成果荣获2017年度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和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筑牢根基,科研启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正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源泉”。对于医学生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杨霞始终将“本科生的早期科研”置于重要位置。作为默默奉献的“引路人”、“奠基者”,她一直致力于为本科生接受科研启蒙、进入科研领域打造更富有深度的平台,激励更多本科生走进科研、爱上科研,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夯实基础。

在杨霞的实验室,总能见到本科生“投身科研”的身影。杨霞的课题组平均每年会接收3-5名本科生进行暑期科研或业余科研活动,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科研培训并参与到具体的科研课题实践中。对待课题组内的本科生,杨霞从不敷衍应付,积极开展“研讨性”教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通过对有关当前科研热点的文献研读分析、集体讨论和汇报展示,逐渐形成科研思维,夯实科研基础。面对因刚刚敲开科研领域大门而倍感迷茫的本科生,杨霞总会身体力行,亲自指导他们进行科研活动,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敞开科研的大门。本科生的“走进科研”专题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国家级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科研设计大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都是杨霞对于本科生科研启蒙的实践。

年复一年的细致探索,带来的是丰硕的育人成果。她指导的本科生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除此之外,迄今为止已有若干位在本科期间来到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的学生被推荐免试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攻读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及SCI收录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杨霞亦荣获2014学年度“中山大学医科优秀长学制全程导师”和2019年度中山医学院“优秀指导老师奖”。

杨霞指导的本科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

 以人为本,亦师亦友

在杨霞的学生心中,她正如名字一般,似一缕温暖的霞光,绚丽而温暖。课题组的博士生们毕业时纷纷感言:“杨霞老师是我们的知心大姐姐”、“总是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有时去严诫,常常去鼓励,总是去帮助”。

从踏入教育事业的第一天,杨霞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因材施教,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本科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杨霞还担任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班主任,积极开展“师生下午茶”、班会、踏青烧烤等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们形成了更明晰的专业认知、培养了更浓厚的专业兴趣,收获了更坚定的专业自信,促使学生 “学在中大,追求卓越”,为日后漫长的医学生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杨霞还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其所带班级升学深造率达95%。

在学业之外,杨霞同样很关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杨霞希望以真诚与关怀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听取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迷惘和疑惑。杨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自发成立的“柒阅书屋”公益组织,她给予了高度的鼓励和支持。温柔体贴的杨霞给予学生的爱,并不热烈,而是如同细水长流,常伴于身。杨霞也分别于2018年和2021年两次获评“优秀班主任”的称号。

杨霞指导的本科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

“立德立身、立德立学、立德施教”这是杨霞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二十五年如一日,她奋斗在医科教学与研究一线,矢志不渝,凭借满腔热爱书写春秋!杨霞用她无私奉献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没有一蹴而就,唯有不忘初心,孜孜不倦,润物无声。”这句话既是杨霞对自身的要求,也在深刻影响着身边的老师们。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