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历史学系(珠海):好奇与知识,一名历史学人有关认知论的随想

编者按: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1年10月17日,本学年第一堂针对新文科实验班三百余名同学的专业导学公开课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三教讲学厅开讲。这堂题为“好奇与知识:一名历史学人有关认知论的随想”的课程由历史学系(珠海)组织,学系党总支书记郑哲老师主持,杨晓东助理教授主讲,主题为:透过四个乍然观之互不相交的知识个案,扼要阐明“好奇心”在认知论框架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杨晓东老师从元素周期表入手,带领同学们认识了部分元素与现代常识间的词源关系,如“heliocentrism”(日心说)的前缀“helio-”(与太阳相关)源自希腊语“hēlios”(太阳),而“hēlios”正是“helium”(氦)这一元素名的词源。藉此,老师向同学们展现了元素周期表丰富的人文侧面,揭示人文与科学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老师将目光转向日本画家円山応挙(1733-1795)的“四虎渡水”画屏,并与同学们一道探讨了画屏背后的数学问题。在“虎生三子,必有一彪”的情境设定下,母虎如何将三个幼崽平安地运送过河呢?这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并因此体会到数学与艺术在历史上的生动交融。

第三个例子——藏文字母“བ་”(ba)的多样音值——是一个传统的语音学问题。在阐示该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到梵藏转写对“བ་”音值的影响,还对域际交流的多样表征及语文之于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有所领悟。

最后一个例子与清帝的尊号有关。清帝常自称“文殊师利大皇帝”,而这一称呼亦频繁见诸藏文文献。为何清帝会与“文殊师利”发生关联呢?原因很多,最要紧者在于“Manju”(满洲)与文殊菩萨梵号“Mañjuśrī”的语音巧合。该例虽与前例视角不相,但亦生动说明了语文在人文研究中的关键地位。

元素周期表、日本画家的作品、藏文字母的多变音值、清帝的称号,四者看似毫不关联,却与杨晓东老师的个人专业联系紧密。由此,老师引出了这次课程的核心内容:

1.做学问不能早早进入“专家”状态,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桎梏在一个“专业”里,需要探寻不同领域间的关联,始终将自己的知识构架保持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状态;

2.自身知识的“多元”与“精深”并不矛盾,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锁钥在于好奇。好奇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追随好奇心的学习、研究会给自我带来极大的愉悦。老师强调,无论一年后新文科实验班的同学选择什么专业,都要怀揣一颗跃动的好奇心。

凭借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详实专业的知识内容,杨晓东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人文课。在聆听讲座时,大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后的答疑环节,更是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对待学术的态度、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历史遗迹的传承保护等多个方面。老师联系自身专业,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