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历史学系:走近南中国海的地理、历史与人群

编者按: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1年10月22日,历史学系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第三教学楼讲学厅为2021级人文实验班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主题为“走近南中国海的地理、历史与人群”,由历史学系系主任谢湜教授主讲,安东强教授主持,300多名人文实验班新生参加。

安东强教授主持专业导学公开课

谢湜教授首先从耶鲁大学艺术馆收藏的一件形制和纹饰与地处广州的南越国极为相似的越南出土青铜器入手,引出南中国海在季风吹拂下频密的地域联系;这种联系持续到地理大发现时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恰与明代“一条鞭法”赋役改革需要大量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相呼应,白银在中国以财政的方式通入国库贮藏,也沉淀在民间,大量白银的流入,没有引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随后,谢湜教授以自己在马六甲的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历史的层累过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空间内相生相息的生动图景。谢湜教授也强调了历史学的人文关怀,以及历史学学子的家国情怀,他正在从事的汕头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计划,希望从具体的研究出发,理解并多角度呈现南中国海生动的历史情境,以及地域文化播迁的深刻内涵,也探索通过专题数据库、HGIS等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文本个案研究加以拓展。

谢湜教授主讲专业导学公开课

谢湜教授指出,很多时候,人文学的整体知识并不因学科的分立而割裂,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在同一个大类,各个学系、学院开设的课程中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希望大家将自己的专业眼光放得更广一些,从而理解人类历史上的复杂联系。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字材料当作仅有的材料,其实口传的文本,乃至声音、气味、人的表情、建筑和建筑空间都可视为文献和文献形式,传统的史料研读方法和基础的人文社科理论需要我们扎实掌握,而未来历史学者需要具备的跨专业素养和学科交叉的眼界,也需要大家共同去探索,从实践中找到学术钻研、创作乃至自我超越的乐趣。

最后,谢湜教授祝愿人文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广阔的历史时空里大有可为,期望大家在大类培养的第一年里都能够学有所获,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未来的路。安东强教授以钱钟书的“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一语作结,对人文实验班的新生们提出殷切希望:“我们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和兴趣浓缩了,而要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够超越前辈,成为国家栋梁。”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