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药学院(深圳):扎根中国大地,打造一流药学
编者按: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1年11月10日,生医工实验班专业导学公开课第二讲在南校园三教讲学厅开讲。药学院(深圳)院长邓文斌教授以“扎根中国大地,打造一流药学”为题授课。课程由药学院(深圳)副院长谢智勇教授主持,生医工实验班三百七十余名学生到场聆听。

邓文斌院长首先结合目前全球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点明药学在治疗、预防、诊断疾病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讲述了“老药新用”、“同情用药”、最新的口服抗病毒药以及中医药在对抗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随后,结合当今中国药学发展背景,邓院长从国内外医药行业、自身与行业需求、行业内外认识等角度,提出药学领域还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而专业人才短缺正是痛点。基于我国新药研发的总态势、中国药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邓院长提出“识变、应变、求变”的解决方案。他强调药学院(深圳)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即以科研为导向,采取实验室、平台、项目组交叉组建的方式,打造综合性、贯通式、研究型、导师制、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情怀的现代药学创新人才。
邓院长强调,药学教育要立足“四个面向”,心系“国之大者”,肩负“明德弘药”之使命,践行“为人类健康,创一流药学”之愿景,砥砺前行!

邓院长指出,药学教育必须是通专结合,格物致知,“小题大做”。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诺贝尔奖,均能在药学课堂和实验室里研学一番。
邓院长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奖项目青蒿素的提取为例,他说到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对现代和传统青蒿素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阐述了生命科学和中医药学两者的关系,并将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历史人物及进程进行了横向对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又能感受我们祖国传统医药骄傲的成果,大力增强了药学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这样原创的研学课程70%的时间是调研和实验,20%的时间是学生自由讨论,只花10%的时间讲解知识,重新将参与性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养成科学理性思维,践行知行合一,培养独立人格。
最后,邓院长从“新”字出发,提出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科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新方向、新态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确立新目标,在时代洪流中展现新作为。最后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结语,鼓励同学们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积极贡献力量。

课后,邓院长和谢智勇教授与在场同学开展互动问答,耐心听取同学们关于专业学习、人生规划、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疑惑,并结合自身经历详细解答如何培养专业兴趣和提升专业能力等问题,同学们受益匪浅。

初审:吴泳强
审核: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