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大气科学学院:“深耕南海,放眼两极” 大气科考,需要你的力量
编者按: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11月7日晚,大海洋实验班专业导学公开课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三教讲学厅开讲。本次课程由大气科学学院组织,以“大气科学中的科考活动”为主题,学院黎伟标副院长主持,韩博副教授主讲,大海洋实验班500多名学生参加。

韩博老师结合国内外科考实例,介绍了科考的定义及其特征。科考是以获得高价值第一手观测数据和样本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具有高探索性、高水平、高专业性、高成本、高价值、多学科和保护性等特点。大气科考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相对成熟和前沿。伴随无人技术的发展,科考无人化也是大势所趋。

在同学们对科考活动有了基本认知后,韩博老师进一步阐释科考活动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由观测而起的思考是人类诞生的第一步。韩老师以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巧借东风实际是在对冬季长江流域天气的长期考察基础上做出了正确的军事判断,这正是大气科考发挥作用的典例。综合而言,科考决定科学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乃至文明兴衰发展至关重要;科考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激发社会变革;科考还可以大大扩展研究的时间、空间尺度;科考还是提升对自然认识、降低自然风险最高效的途径。

随后,韩老师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气科考的重大成果,向同学们讲述了大气科考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国际大型气象观测实验拉开帷幕,卫星时代的到来使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全方位观测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站点与遥感相结合的路面观测试验开始兴起,随着卫星遥感和通量观测技术的进步,大气观测进入通量观测时代。20世纪90年代,大气科考关注全能量水分交换。
韩老师总结道,科考活动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而大气是目前人类最了解的气候圈层,大气科考技术成熟,发展空间巨大。韩老师指出,中大未来的地学发展以“深耕南海,放眼全球”为战略地位,大气科考在大海洋战略下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期待每一位追求卓越的中大学子加入。
课程最后,韩老师播放了中国第十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纪实视频,为同学们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海洋科考的过程和成果。视频中海洋科考团队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一项项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以及科考过程中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科考的热情。随着视频结束,本次专业导学公开课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初审:吴泳强
审核: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