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电动力学(第三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编者按:全国教材建设奖是教材领域的最高奖。我校教师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表现突出,共荣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7项。我们推出“教材奖”专题,旨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我校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2021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我校物理学院教师主编的教材《电动力学(第三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郭硕鸿教授(1928年-2016年),中山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物理专业委员、高能物理学会理事,自1950年起担任中山大学电动力学课程的负责人,长期担任主讲。
1978年郭硕鸿教授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理科物理教材会议制订的大纲撰写了《电动力学》第一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由中山大学当时主要授课教师黄迺本教授、李志兵教授、林琼桂教授修订,出版第三版。中山大学《电动力学》教材曾被连续列为“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年印数达4万余册,中山大学电动力学课程就是使用本教材授课,课程获评全国精品课程。
教材在第三版中与时俱进,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在讲深讲透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将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一些相关重大进展转化为课程内容。该教材叙述严谨、简明流畅,内容精炼、结构平衡,同时数学推导精确、强调关键、简繁得当,既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也体现了该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基本理论的论述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问题,并通过合适的例题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山大学《电动力学》适用于作为高等学校物理类各专业电动力学课程的教材和电磁学、光学等课程的参考书,同时也是国内很多物理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教材第三版自出版十余年以来,每年印数达4万余册,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选为主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在物理学科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全国电动力学研究会理事长、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郑汉青对该教材评价道:“针对学生初次接触场这种非机械物质容易遇到的观念困难,教材对场的物质性、物理图像作了特别细致的描写。规范对称性作为现代基本相互作用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强调,成为该教材的一大特色。”“一本基础教材能够平衡不同方向的需求,兼顾理论高度和实用性,是非常困难的。郭硕鸿著《电动力学》(第三版)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是这个教材长盛不衰的原因。”
全国电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复旦物理系教授周磊对该教材评价道:“教材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电磁相互作用的概念,强调了场的物质性,强调对称性,恰当地反映了现代的物理观。难能可贵的是,教材在重视基本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能够引导读者关心科学前沿的发展,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精神。”
物理学院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之一,不断提高教材建设水平,通过扎实推进教材建设,大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守正创新,立足“四个面向”,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新领域、新内容、新形态教材,在完善教材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强化教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审:吴泳强
审核: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