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大气科学学院 袁乃明:常怀敬畏之心 勇担教育使命
编者按:中山大学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2021年,学校组织了第十五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24名教师获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奖,72名教师获教师教学竞赛奖。我们推出“教学竞赛奖”系列,展示获奖教师风采,发挥示范作用。

袁乃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特等奖。
教育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更是一份我魂牵梦萦的梦想。在我看来,小小的讲台,承载的不仅是浩瀚的知识之海,更承载着无数教师们炙热的心,承载着我们在学术道路上一个先行者对于后辈传道授业解惑的激情和渴望。从去年9月起,我终于从一名纯粹的科研工作者,逐步过渡为一名高校教师。从最初的高校教师培训,到担任2018级英才班班主任,再到本科专业必修课《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和专业选修课《大气和海洋科学的物理学基础》、《城市与气候》等课程的教学,最后站在第九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的决赛讲台上,我深深感悟到了教师成长的艰辛,更感受到了由衷的快乐。激情背后,沉淀下来的是一份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如何迅速积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将是我未来持续不断的奋斗目标。

一、教师,儿时梦想
我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我,一直谨记“师范”的含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山大学,给予了我从学术到教育的转换平台,在这里,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回想起进入中山大学、走上讲台的这一年多时间,回想起我的教学经历,不得不说,遇到这么关心爱护、愿意鼓励帮助年轻老师成长进步的学校和学院,这是我极大的幸运。2021年春季学期,我有幸加入大气科学学院吕建华教授牵头的团队,与吕建华教授、刘少峰副教授、赖海容副教授一同承担的本科专业必修课《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教学任务。面对如此多渴望知识的年轻面孔,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职责。第一次,我感悟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带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知世界。教育,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备课,创新挑战
回到课程本身,《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大气科学学院开设的这门课,面向的是大气-海洋-空间科学,旨在通过加强大气科学学院学生对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理解,从基础理论出发认识大气-海洋-空间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大气科学学院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能够为学习学院其他专业课程,甚至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夯实基础。本着这样的立足点,这门课在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同时,更需要强调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大气-海洋-空间科学实际应用的结合。在课程设计讨论中,大家意识到,这一课程设计在全国的大气科学教育中都属于是一次创新尝试,因此我们没有合适的教材、课件供参考。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但也让我们感到了无比兴奋。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老教师说过的话:“如果你想教给学生一杯水,你首先需要有一桶水”。我发现,知识的传播不仅要“精”,更要“博”。仅凭过去的积累远远不够,我还需要了解、阅读、甚至自学大量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哪怕这些知识点可能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并不大,为了尽可能的不被学生问倒,我都必须尽量扩大我的知识面。在这样的要求下,一节45分钟的课堂授课,我往往至少花2-3天的时间来制作课件、设计板书、以及试讲。自律意识和责任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责任的沉重。尤其是开一门从未被讲过的新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一个学期走下来,我惊喜地发现,我不仅收获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积累,这些广泛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可以更好更全面的思考科研工作、搭建科研思路。
三、授课,换位思考
当然,要想上好一门课,不仅要关注前期的课件和板书,同样重要的,是课堂上的讲课方式。作为一名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授课技巧,更要在学习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让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一个学期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想上好一门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对先修课程的掌握情况。所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从容不迫、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在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这门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其实在之前《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为了更合理高效的安排授课过程,我借来了同学们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笔记,了解了学生们对哪些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学习,对哪些知识还比较陌生,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作为新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地做到换位思考,能够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知识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些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点,可能对学生而言并不简单。教师觉得简单,仅仅是因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对相关内容非常熟悉。如果不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授课方式,那么就很容易将一堂课上成学术报告。为了做到换位思考,需要更多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基础和对新内容的接受速度,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授课的方式和速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操训练,我认为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当然,授课技巧的提升,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长线工作。我相信,距离真正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结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感到无比光荣。更值得感激的是,学校和学院为作为新任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尽管入职时间较短,但是我有幸代表学院站在了讲台上,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逐步实现着儿时梦想。时间虽短,但我可以坚定并满怀敬畏之心地说:教育,必将是我毕生的追求。本次的获奖,是我成长道路上一次小小的认可。感激本次竞赛让我有幸对自身进行较为全面的审视与总结,更让我有幸见识到了各个学院教师的风采。未来道路,必定秉承戒骄戒躁、严于律己的为人原则,虚心向学校众多的优秀教师请教,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踏实前行,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初审:吴泳强
审核: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