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我校召开拔尖学生培养交流工作坊(第3期)
近日,学校召开拔尖学生培养交流工作坊第三期,实施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院系的本科教学主管领导、基地负责人、教师、本科教务员以及教务部、研究生院相关人员30余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化学学院承办,与会人员以“落实春季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来自与会人员的声音。
在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指出,未来继续回归大学的育人根本,把握住机遇,立足湾区,守正创新,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生命科学学院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要做好内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让学生爱学习,首先要老师热爱教学,乐于投入,给学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核心课-讨论课(荣誉课)-科研训练课-本科生专属讲座系列结合的多维度课程体系的建设,尊重学生选择,加强小班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和互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提升学生内在驱动力,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通过多维度、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的正向反馈刺激,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崔隽
高松校长在学校春季工作会议上做的主题报告提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强调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令人印象深刻。学校在组织架构上通过设立学部打破院系、学科壁垒,促进交叉型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上通过降低辅修学分要求、增设微辅修、放宽转专业比例、打通跨院系选课满足学生学习意愿、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探索“大课讲授与小班研讨”相结合以及研讨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小组式学习等新模式,提高教学成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适应当代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遵照教育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物理学院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创新力强”的物理学人才,在物理学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两个专业选择上力争满足学生第一志愿;在培养方案上降低专业壁垒,基础及核心课程设置相同、打通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选课限制,满足学生专业需求。通过拔尖班、理论物理国际班、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升学深造为导向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培养需求;通过强化电子学类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专业物理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不是“以学生满意为中心”,要求教育工作者了解并尊重教育规律,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方有可能培养出“引领未来的人”。
——物理学院副院长 王猛
高松校长在春季工作报告中聚焦“人才培养”主题,强调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形成了新时期中山大学各院系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山医学院作为首批获批实施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的学院,将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发展机遇,按照行动指南,进一步明晰“名医摇篮”建设的具体路径,齐心协力推动学院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长在报告中还强调,要激励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以卓越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接下来,学院将重点围绕如何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研究,结合十三五期间医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守正创新,以更体系化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来推动高水平的教育实践,以高质量的课程、高水平的团队和高效能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师爱教乐教、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生态。
——中山医学院副院长 王淑珍
春季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问题,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重要抓手,这也正是我们开展和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研讨的关键问题。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交叉学科,都是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学科和专业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应时代、社会问题需求而生。因此,要想在当下分科治学与分专业培才的现代教育体制下寻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找到体制问题的突破口,理应回到国家与社会需求、时代命题的本身叩问何去何从。就此而言,强化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学科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承载,能够提供给其他学科基础性支撑作用,以不变应万变,把握人类文明发展最根本的需求和潜流。
——历史学系副主任 安东强
高松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之路;二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特别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一方面,对拔尖教育也同样适用。最近,教育部下发了 《关于开展 “交叉学科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的通知》,项目邀请全球37所知名高校的1700余名知名教授,以中外联合教研、共同授课的形式,讲授200余门高水平国际化通识课程、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以及科研指导课程,可为拔尖教育提供课程资源。另一方面,高校长提到了稳步推进学部制,也许我们接下来可考虑在整个学部内吸纳优秀学生。
——化学学院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负责人 姜久兴
根据春季工作会议精神,中文系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考虑到几点做法:
(一)加强基础,继续完善专业培养“一制三化”。施行“全程导师制”,选聘学养深厚、学术成就突出的教授作为导师。突出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特色,要求每位导师每学年承担指导学生小班化课程一门,在各专业方向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小课”,也拟与欧美、亚洲等地区大学建立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协议。
(二)促进交叉,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结合学校大类培养的新方向,制定拔尖学生专门培养方案。通过学术讲座沙龙等形式,实现跨学科的互动、融合。
(三)尊重学生选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培养路径。一是鼓励学生立足国内国际学术前沿定位自我发展,导师根据学生个人学术兴趣与学习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具有较明确目标导向的经典阅读与学术写作训练计划。二是在拔尖交叉课程、大类平台课程的选择上尊重学生学术兴趣,提供多种方案让其自由选择。三是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为依托,成立若干项目研究小组,拔尖学生根据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进入各项目研究小组,从参与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开始,循序渐进,逐渐了解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与路径。四是实施现代书院制,借鉴中国传统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尝试融合传统书院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将学科、专业与书院模式相结合,以书院形式展开小班教学、田野活动与学术研讨。
(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建设。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拟开展“同读一本书”等活动,以培养兼具深厚家国情怀与宽阔学术视野、志向远大的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 张均
中国语言文学系拔尖班班主任 张奕琳
今年春季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人才培养,数学学院积极落实春季工作精神,特别是在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数学拔尖人才方面,学院相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数学专业是一个长线专业,学生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思想引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院为拔尖学生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融入到数学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二)细化拔尖学生动态进出机制,并考虑到不同年级拔尖学生的特点,对不同年级拔尖学生制定不同的动态进出细则。
(三)除了小班教学、一对一导师和开设专属课程外,学院还定期组织交叉学科科普讲座,促进拔尖学生知识学习的交叉和融合。
——数学学院副院长 冼军
哲学系本科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哲学(含强基)、逻辑学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拔尖计划2.0基地,同时为人文实验大类班和全校提供哲学类通识课程教育。从学科属性看,哲学是面向最一般、最根本问题的知识体系,逻辑学是提供思维和推理规律的知识体系,二者对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培养文理交叉、引领未来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专业教育方面,哲学系“经典”与“社会”场域下的创新型哲学人才培养探索成果近期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通识教育方面,哲学系目前承担人文实验大类班《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和《中外哲学经典》课程的讲授,并面向全校提供优秀的哲学通识课程。以本年度春季学期为例,哲学系提供《现代逻辑通识》《中国哲学导论》《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导论》《西方哲学经典原著选读》《庄子选读》《逻辑与哲学论证》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在学校春季会议工作精神的指导下,哲学系将进一步落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才。
——哲学系副主任 沈榆平
听了校长的报告,我深有体会,海洋科学学院将从以下方面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一是广博与专深的融合。这对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将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既体现学院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沉淀,又要与国内外涉海单位保持积极互动。二是狠抓质量,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涵盖课堂和实践两个方面,需要授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授课章节和内容,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主动自觉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后实践(科研训练)之中。三是利用大平台,追求创新。“中山大学”号综合科考实习船为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平台,我正在船上出海,每天在船上拍摄实地操作视频,让本科生对科考船和科考设备、科考意义等有近距离的了解,将海上科考与海上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四是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素的有机融合,是所有教师的不断追求和完善的目标,通过构建具有专业普适性和课程独特性的思政元素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海洋事业的接班人!
——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苏明
学校春季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岭南学院本科组集体学习、研讨,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岭南学院在2022级新生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将原来的必修课59学分调整为50学分,同时增加了大一3学分的选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为了加强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科教学主管领导和拔尖班负责人召开拔尖班同学座谈会,传达了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并解决了同学们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为了切实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进教研室工作。各教研室通过组织学术前沿文献精读、青年教师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逐步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岭南学院本科项目主任 李兵
本年度的春季工作会议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展开。计算机学院在加强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将积极为全校的通识教育贡献力量。鉴于计算机已成为各学科的基本工具,学院将大力打造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相关通识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能够采用计算手段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推动各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AI for Science & Engineering已经深入人心,采用智能技术对各学科产生的数据实施分析挖掘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为此,学院拟推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类系列基础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了解各领域常用的建模方法,为各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注入新的动能。
——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 陈志广
在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将“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列为大学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强调要“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拆除跨学科教育的壁垒”。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生态学科也进一步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数学等学科融合,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交叉学科。
生态学院根据生态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习实践,力求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和创造力,目前已在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单位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学院进一步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指导,优化《科研训练》和《实验技能系列课》的课程方案;在课堂外,积极组织系列学术讲座、学术午餐会等活动,努力将“生态与进化国际暑期学校”打造为国际品牌,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推动特殊形势下的国际化教学。学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怀,班主任和辅导员积极走入学生群体,为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助力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生活。
——生态学院2021级班主任 包童
高松校长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教师、院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师生更加专注学术、追求卓越这一主线,详细报告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三方面工作,清晰勾勒出了学校的新发展蓝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的路径。联系到我们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工作上,“加强基础”,这是基础学科开展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促进交叉”则是更上一层,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实践和研究学习等多样化培养路径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一点也是目前教务部正在开展前期探索的一项工作。我对这一方面非常看好,现在很多研究领域,都非常急需跨学科人才,我们通过这些举措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高校长在报告上提出中山大学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这样的人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才培养工作不能止步于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具有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怀,以及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山大学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我们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
——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 俞振华
“什么样的人可以引领未来”?在春季工作会议上,高松校长指出,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是我们所期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陈春声书记表示,高松校长提出的“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是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明确发展路径。为加强育才理念的贯彻落实、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航空航天学院聘请了副校长刘济科教授担任力学强基班班主任,引导学生注重数理、力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学院成立了强基班教学研讨小组,为强基班学生专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值分析》《张量分析》等基础系列课程,定期研讨、打造《理论力学》等精品课程;在学习力培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加强推理、证明等环节,课外开展《数学分析》《理论力学》进阶讨论班,着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院以大创项目为抓手,通过力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鼓励并引导力学强基班同学参与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并学会善于利用自身所学解决工程的问题,如在2021级力学强基班贾亦凡、黄宇等同学分别主持的水下和空中康达效应推进器的模型、验证和初步开发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并已申请发明专利。学院将不断做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和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更多领军人才。
——航空航天学院力学系 黄建亮 姚清河
强基计划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研究生院正在积极与相关院系、教务部共同探索本科和研究生衔接培养的良好机制,支持学生在国家紧缺人才领域探索跨学科专业学习。
——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 刘鹏图
高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传承文明,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高校长融通中外、面向未来,深入阐述了“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等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探索建设跨学科课程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措施,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一期工作坊,各院系已经就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和需求进行了深入交流,有些院系之间已经搭建起了建设跨学科课程的良好的机制,接下来需要把这些跨学科课程落实到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中。
学校近期将以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为抓手,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加强本研贯通课建设、丰富辅修培养模式,建立荣誉学位授予机制。实施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的各院系可以先行先试,在传承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学科衔接研究生培养,落实荣誉学位项目,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教务部思政课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青

初审:吴泳强
审核: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