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培养全面发展中文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中国语言文学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文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中文人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建设者,“德育和智育的融合”更是必要。
在我们德育与智育融合的落实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必修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德育课程,我系还选派最优秀年轻老师从事“双肩挑”德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将德育工作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如开设红色经典研读等具有德育意义的通识选修课;在讲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课堂上,着重梳理社会主义文学的正面经验,引导学生探索社会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在文学课堂上,我们重点讲解文天祥、杜甫、辛弃疾、陆游、岳飞等爱国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深沉的爱国情怀,将德育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此外,我们为学生打造了质量高、覆盖广、效果佳的思政教育活动。如积极开展红色经典读书会,红色文学创作大赛等课外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举办新学期思想政治第一课、时政前沿问题讲座等思政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当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开展“青马班”、“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传承”、“中山大学红色基因”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活动,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德育和智育融合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培养出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我系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专业之间的“打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专业,不但可以共享基础知识课程,也可以开放核心专业课程,使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同样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素养。二是专业内部的“打通”。譬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其实还存在不同的学科方向,如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在本科人才培养时,彻底消除不同方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思维背景下去思考他所关注的具体文学/语言问题。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可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更宽阔的学科背景,日后有更大的能力平台。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教师方面。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逐步推广研究性教学。将向学生传授课程基本常识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学生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和可能,与学生一起打开研究的可能,将教学与未知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将教授上讲台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推行,鼓励教授群体中处于第一梯队的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一流学者参与本科教学。在职称晋升及奖励体系上,突出教学指标的比重:如在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中,加大教学的权重。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没有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或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无法晋升教授职务;在岗位分类设置时,专门设立教学岗位。以教学指标作为职称晋升和聘期考核的依据;专门设置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优秀教材奖,优秀管理先进个人奖等教学奖励。从内外双方激发老师重视本科教学的观念。
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上: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科研训练: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老师手把手的科研教学,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科研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思维素质基础。此外,在各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都增设了学术前沿、学术训练课程,为我们学生提供比课堂和书本更丰富、更前沿、更宽阔的知识养分,提供良好的学术能力训练。
四、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一、课程资源的创新式配置。一方面,在中文本科高年级开设“本硕贯通课程”,另一方面,将研究生课程对本科生开放,让更多的本科生较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课程、培养特点,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
二、在科研实践的多样性上,一方面,我们教师的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公布,鼓励本科生较早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引导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向教师的科研项目,向他们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研究靠拢,形成寓教于研的氛围。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鼓励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研究、发现为基础的本科教育。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个观点从哪里来,原来大家对它怎么看,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疑问,依据疑问又怎样追踪材料,如何对材料进行分析,如何提炼出观点,观点各层次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信息利用、科研方法、写作等重要技能。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我系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具体可分为思想政治、学业素养、文艺体育、实践创新、志愿服务等五大类别。在思想政治活动方面,我们定期举办“青马班”、“青马学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开展入学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等大型教育活动;在文艺体育方面,我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沙龙、各专业青年学者论坛,开展境内外高校学术访学活动,创办《在水一方》学生刊物,组织野草读书会,各类征文大赛活动,集结出版优秀读书报告;在实践创新方面,我们组织红楼梦学社、书法协会、戏曲社团、中文系话剧社等社团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游园会,冬至日“饺子节”和文艺晚会等文艺活动,举办文史哲运动会、新生杯球赛,组建中文系男篮女篮等体育竞技类活动,推动全国/广东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举办广东省/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在志愿服务方面,我们开展了“不忘初心家国情,牢记使命边疆行”等支教活动,国际汉语专业志愿者海外支教活动,看望退休教师、探访养老院等支援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分工明确,从体制机制的完善、师资资源的配备、学生参与的引导、物质条件的保障等方面入手,将我们的第二课堂打造为真正可以与第一课堂相媲美的,具有统一教学大纲、专业师资团队和完善软硬件设施的优秀课堂。


总之,“五个融合”的所有目标宗旨,都在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我们希望,我们按照“五个融合”理念培养出的中文人,能够具有识别度,让人们意识到这就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中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