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岭南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课程思政:学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专业思政:学院以专业为载体,以经济、金融和管理学科为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坚持每学期开学初由书记、院长讲授思政第一课;注重教师党建工作,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动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主题活动、科研经费规范使用培训、教职工大会的优秀教师心得分享等,促进教师支部开展企业交流参访,带动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以及党委委员密切联络学生党支部和各支部配合下,将本科生党支部按专业纵向分布格局设11个学生党支部,规范共青团推优入党机制和学生党员发展流程,全年推荐入党积极分子213人,新发展学生党员86人;“三会一课”有序进行,支部队伍建设质量全面提升,丰富的课外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书记院长“第一课”(陈险峰书记)

 

▲书记院长“第一课”(陆军院长)

 

思政课教研室:学院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研室,承担学校相关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经济学学科优势,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在2016-2017年间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现设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科学和国际商务四个本科专业。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岭南学院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四个一级学科,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在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和管理科学四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经济学、金融学两个本科专业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管理科学专业获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国际商务专业获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2021年学院再次获得AACSB、EQUIS、AMBA三大国际认证通过。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2020年学院申报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培养机制。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分别以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三个学科设立各学科教研室,以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负责人,核心专业必修课组建高水平专业课程团队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大力推动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学院教授在本科生的授课率为92.9%。通过开设高管系列讲座课邀请金融、企业等业界专家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院开设反映经济、金融、管理三个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概论》、《金融科技导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实物期权》、《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供应链金融》、《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数字市场与社交媒体分析》等。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学院制订资助奖励方案鼓励具有学术专长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出版高质量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发挥教材育人作用。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学院采用小组研讨、展示等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获校级在线精品课程立项,《计量经济学》获认定广东省本科高校一流本科课程。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依托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推动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早进课题,通过组织学生申报实验研究项目,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拓展经济管理学术视野,应用实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学院鼓励本科生开展创新性、探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年度科研项目工作。鼓励本科生依托导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逐步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2020级培养方案中,对应各本科专业,分别设置了博硕对应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详见下表)。

 

2020级岭院本科专业本硕博贯通课课程设置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学院为低年级本科生开设必修课《职业发展》,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课程中设立专门章节-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国内外继续学业的探讨和考虑等,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招募优秀的四年级学生,为二、三年级学生做一对一的模拟面试及辅导。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始终坚持以升学深造为导向,紧扣第一课堂打造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组织岭南论坛、岭南大讲堂(岭南大讲堂包括大师系列、财经系列、CEO系列三大系列)等讲座、每月一次的班导师见面会,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最新、最权威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举办“学术之星”、学术素养训练营,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术科研的平台。通过院史校史知识竞赛、新生辩论赛、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大赛等高质量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水平舞台。多样化的国际交换项目,暑假的农村调研,是岭南学院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的重要活动;班级形象大赛、十大歌手大赛、院运会等品牌文体运动,彰显了岭南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的联动配合,领导班子定期讲授思政课,资深教师任职班导师言传身教,青年教师组织学术讲座打造学术氛围,岭南学院能够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陈险峰书记)​​​​​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学院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培养学生求职技能,维护、开拓高质量的雇主,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通过职业发展课、一对一职业咨询、职业探索季讲座、职业探索之旅、同僚教练、职业俱乐部、专场宣讲会、校园笔面试、招聘会、全职及实习信息发布、简历册推荐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就业支持。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有思政大讲堂、书记院长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等第二课堂德育活动;有院级体育队伍积极参加校级体育赛事、院运会、体育节等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有迎新晚会、十大歌手等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活动;有文明宿舍、公益志愿等第二课堂劳动教育活动。各项第二课堂教育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配合第一课堂推动德智体美劳融合贯通,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