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培养外语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

外国语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培养目标,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五个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外语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立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特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依托外语专业特色,挖掘外语类专业思政资源,首倡“中国立场、世界眼光”的理念,确立“每门外语专业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使命意识。2020年,学院成立“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共支持建设课程思政6门,申报广东省外语课程思政团队1个,2021年新增14门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覆盖多个语种。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讨会

 

全员育人: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全力打造三全育人环境。学院现有专职辅导员6人,其中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3人,师生比1:123。学院特别注重发挥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英语系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活动,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詹成教授带领“中国文化英语译读教学团队”获批立项成为广东省2020年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团队。

 

▲英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詹成演示课程思政示范课

 

思政第二课堂融合育人:加强师生党支部联动共建,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打造外语专业特色 “第二课堂思政”。通过“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四史”学习等途径,使“学思践悟”活动全覆盖;开展“外语诵中国”、多语诵读《共产党宣言》、多语种学习和诵读十九大报告等系列活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效显著。2020年大一新生申请入党率55.2%,同比增长35.8%。

 

▲外国语学院开展“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设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如下。

依托一流学科优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1)重视顶层设计,创新设计跨专业大类平台基础课6门,均由资深教授领衔优秀教师团队授课。2)秉承“新文科”理念,推进“外院大讲堂”建设,邀请包括外语和文史哲多学科多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前沿讲座,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

借力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一流学科发展:积极申报“双万计划”,继续推动国家一流外语学科发展。2019年英语专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语专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日语专业、德语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统筹优化外语专业教研室和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建设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与跨文化、区域与国别研究与四个专业教研室对接学科建设的四大团队和两个学科大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外语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自身和团队优势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力争用教学触发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

依托专业学术导师制,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行全体教师参与全程学业导师制,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与外语习得”等学科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依托学科创新团队平台,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性建立本科生第二学术课堂导师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建设,让学生早进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早进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育人团队。硕博导师全员参与本科生指导,积极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

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教材研发在教学中作用:学院2020年已研发并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英语视听说》,计划出版《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学术英语交流》、《学术英语演讲》等教材或线上课程;《大学法语阅读教程》获广东省本科高校质量工程精品教材立项;另有7项校级教材立项,争取在未来3年内研发并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3项。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以本为本”,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硕士生课程纳入本科培养方案,初步实现本硕教育接轨和融合。

课程设计本硕一体化:学院实施本科与研究生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翻译理论》等十多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着力营造本硕贯通培养氛围: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沟通交流,构建了本硕党团共建、学术讲座与第二课堂活动共享机制。定期开展学长交流座谈会,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调剂指导,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本科生学业深造辅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入学开始,引导本科生有规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定期开展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等,鼓励本科生升学深造,2020年已成功提高学院本科生深造率约10个百分点。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充分挖掘第二课堂潜力,通过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积极开展学术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外语专业特点,继续打造“‘语’你成长”第二课堂,下设“思想教育与引导”、“学习与学术发展”、“综合素质培养”三个方向。“‘外语+’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学术第二课堂建设成果显著,2020年学院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学科竞赛89人,其中省级以上竞赛35人次,获奖25项。

一二课堂育人团队融合联动:全体教师全员全方位参与指导学术第二课堂,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结合纵向课题研究任务,搭建参与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团队,聘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清华大学、腾讯科技等高校或企业专家担任生涯导师,推动高质量联动共创。

健全就业与第一、第二课堂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思想引领,鼓励和支持毕业生从事外交工作、服务基层和西部。2020年1人确定外交部定向培养生,1人获外交部外交人才选拔,1名学生获中共外联部选拔,1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人入选“中山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超过30名学生报考选调生。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红色教育专题培训、书记院长“第一课”、学院午餐会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2020年重点培育10名研究生和10名本科生组成“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翻译与传播”第二课堂研究团队。同时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举办艺术教育、技能培育等第二课堂活动,配合第一课堂形成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