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学院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队伍,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工作。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营造优良学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课程思政。探索“三全育人”的实现方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加强“青马工程”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进一步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努力做到“两升两降两保障”(即提升优秀学生入党率和本科生深造率,降低学生挂科率和学生事故率, 保障学生安全稳定和学生培养质量)。
以破“五唯”为抓手,抓紧对学院制度文件的废、改、立工作,完善从人才引进到教授荣休、从教学到科研的全方位、全流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等制度,将其作为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平台,培育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
以“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为抓手,为课程思政提供“硬核”支撑。由师生共同开发案例、分析案例、撰写案例,师生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以案例反哺教学,形成具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按照科学性、完备性、竞争性的要求,结合“新文科”建设布局,对培养方案进行专门、系统的讨论、修订,改进课程结构,提升专业核心课程比例,其中三个专业从2019级开始增加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与前沿研读”与专业基础课程“学术写作规范”、“全球公共治理”三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例高达57%,以确保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准。
2019年教育部公布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我院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入选“双万计划”。
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2020年由叶林教授主授的《城市管理学》课程和陈那波教授主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由刘亚平教授主授的《行政管理学》和王清教授主授的《中国政府与政治》两门课程也被评定为2020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通过学院的师生党支部建设,以党建促教学、推科研,与教师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推进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公共管理学和政治科学系教师党支部联合开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生活和课程思政研讨会,贯彻学院抓党建、促发展方针。支部主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专题党课,将课程思政工作与学院党建、学科建设尤其是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支部作用,以党建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引入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方法去发现中国政府实践面对的真问题和新问题,发现并验证基于本土情境的学科问题和研究命题。针对传统教学中“学”与“用”的分离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学生科研特色,把学术研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使用者和创造者,推动科研和教学互动。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为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我院开展“三个板块”及“三个项目”,其中三个板块分别是学业辅导板块、学业发展板块、学业竞赛板块。学业辅导板块,与学业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学业发展板块,举办班级读书沙龙、学术工作坊、深造系列经验分享会等,强化学术训练,提高学术能力,提升本科生深造率;学术竞赛板块,主要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竞赛,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个项目则为“政在学习”党员助学项目、“善政”班级读书沙龙、“政启航”深造系列分享会,针对学生不同需求提供全面帮助,2020年深造率也比往年有所提升,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
在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方面,我院开展“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该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学生代表围绕学术提升进行分享。2020年,共举办了3期学术讲座,分别是:郑跃平老师主讲的“理解信息技术对公共治理的重塑:从工具到变革”;江鸿泽博士生主讲的“定量研究的写作与发表”;《公共行政评论》编辑部林川老师主讲的“论文写作规范及投稿注意事项”。学术讲座内容覆盖学术研究前沿、研究方法介绍和写作规范等主题。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我院从两个方面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第一,我院第二课堂实施“两项机制”:本研贯通机制和全程导师机制,第二课堂本研贯通机制将研究生举办的学术工作坊等学术活动向本科生开放,推进第二课堂的学术化;全程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第二,我院充分调动“四大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学生党员助学小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深入推进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学术引领。
按照“五个融合”理念,梳理现有第二课堂活动,精减、重组各项学生赛事,重点做好省级品牌项目“政务关注”案例大赛、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提升其品质、规范性和影响力。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组建常规性平台,请领导进校园讲故事,让学生走出去做调研。将这些活动与课堂教学、党团建设、涵育情怀、提振学风密切结合起来,由老师指导学生,围绕国家治理的不同主题和领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撰写专题调研报告,促进学生认识中国之制、理解“中国之治”,以青年学生的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最终形成标志性成果:“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调研报告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