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设计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传播与设计学院致力于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环节。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修课,小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覆盖全院所有本科生。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理解新闻传播现象。
课程思政:学院党委和班子领导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在师资配备、人员保障、教学资源、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支持。从建设效果看,已经完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度报道》、《媒介融合野外实践》三门课程思政建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和“传播政策与法规(传播活动中的隐私保护)”分别入选广东省2020年度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2021年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对《新闻编辑》、《新闻学概论》等六门课进行立项支持。
专业思政:把新闻传播教育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打造了“贵州织金县媒介融合野外实训”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媒介融合野外实践”课程获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强调实践中的人才培养与思政建设,建立了谷河传媒、公共传播工作室两个院级学生实践平台,相关成果在China daily大学新闻奖、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等全国性评比中屡获荣誉。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传播管理案例大赛”、“好记者进课堂”、“赴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学习”等人才培养活动,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坚持“新闻传播学大类招生”:主动适用媒体融合形势和国家社会人才需求,学院已经坚持多年“新闻传播学大类招生”,大一进行新闻传播学的通识类培养,大二分流。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大一推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字媒体基础》、《数字媒体前沿》、《新闻传播质化研究方法》等平台类课程,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坚持培养方案“四年一大修,每年一完善”的总体思路,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课程互为“选修课”,实现了专业选修课的模块化:传播学(传播文化与社会、传播应用类、视觉传播类三个“模块”)和新闻学(融合新闻报道、新媒体设计、新闻学研究三个“模块”),使课程体系更有内在的逻辑和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新闻学专业2017年成为国内首批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的两个新闻学专业之一,并于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播学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以现有的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创意媒体设计系为基础,根据“重点以课程群为依托来组建与实施教研室”的总体思路,成立新闻学教研室、传播学教研室、创意媒体设计教研室。发挥教研室的管理协调功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本科教育和教学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根据学生需求为低年级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学术研究团队,每年有多篇在教师指导下的本科生优秀论文发表。教授的本科生授课率多年保持在100%,聘请了30多名业界导师,参与日常的人才培养工作,认真落实“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强化师资。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重新设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块,突出“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人才培养特色。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设了《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社会科学质化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数字新闻业研究》等系统性学术训练课程。
依托重点科研基地和平台保障本科教学:学院建有未来媒体实验室、融合采编实验室、纪实摄影实验室等,并拥有“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将这些学科平台和实验平台,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保障。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教师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出版了《深度报道》、《新媒体素养》、《媒介社会学》等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注重小班教学,在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核心业务课程中,基本实现了小班化(15人/班),采用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正在建设“公共传播案例情境模拟与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室。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绘制课程地图,在本科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鼓励高年级本科生旁听研究生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深造率逐年提升,目前保持在40%左右(其中推免率12%左右)。
提前导师制和毕业论文选题发包制:对于进入本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在大四提前进入导师团队开展一定的研究和培养,提前了解并适应科学研究工作的情况。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组织部分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以“项目发包、双向选择”的形式,确定指导的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排摸学生升学意愿,以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专业教师指导、模拟面试、留学专家讲座、在读本科生外语考试奖励资助等多种形式,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由专业老师和学工辅导员共同带队指导,前往华为、中山发布、浙江大学、连州柯木湾村等调研学习,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调研考察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达到较高比例。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目前已经有2名专业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全院各年级都已经配备了由专业教师担任的班主任,在价值引领、学习引导、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成效。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了教学副院长、学院副书记、各系正副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日常工作联动组,加强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重点关注与帮助,提前预警、个性化措施等,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保持各种信息的通畅,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落实教指委要求,组织“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学习,在学院层面,开展了院长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青马学堂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制定了本科生劳动教育方案,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