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化学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化学学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六个要”和“八个统一”要求,深挖课程思政元素,设立了《实验室安全与学术道德》思政精品课程,已校级立项《环境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其中《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还获省级立项;另我院《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与学术道德》、《物理化学》等三门课程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的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为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学院定期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并确立了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分批开展计划,做到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全覆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持续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融入四史教育,开设《中大校史与中大化学百年》思政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为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院贯彻学科与专业融合方针,招生专业从6个精简为2个,前两年实行大类培养,第三年开展专业分流进入化学(理)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化学专业在保持超分子化学、合成化学等传统优势的同时,近年来重点向能源化学方向发展,突出化学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强化了无机材料合成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及能源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将实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三个层次,将实践课程比重提高5%-10%。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学科建设引领下,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双万计划”。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对拔尖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拔尖计划”实施过程中,采用“自愿进出,双向选择”动态进出且相对开放的培养模式。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为解决“重科研轻教学”这一关键问题,学院坚持“教学至上,科研辅助”的原则,实施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双考核,规定教授必须上本科生课程,鼓励优秀科研骨干加入本科教学。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化学学院提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全程科研训练体系”。通过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基础、提高、综合、创新”多层次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出版了一批高影响力的教材。将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介绍融入课程教学,引入化学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开设特色课程《今日化学》和《化学学习与研究》,通过聆听国际学术大师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并将科研训练融合、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全过程,开展研究性和深度学习,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推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研训练项目。由国家、省、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院设立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共同构成了本科生全程科研训练资助体系,营造出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比例超过50%,本科生科研成果在J. Am. Chem. Soc.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化学本科生科研交流会等相关赛事屡获佳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化学学院积极开展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 在四大化学课程体系中实现了基础-提高-深化三个级别的课程体系, 例如: 《无机化学》(本科生课程),《无机材料合成化学》(本科生课程),《高等无机》(研究生课程),内容层层递进, 难度逐渐加大。绘制课程地图,统一课程编码,打破选课技术障碍。

学院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获得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2.0的招生培养资格。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都是精英教育模式,并且强基计划是本硕博衔接模式,非常适合于本硕博一体化课程的试点。学院将在保证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和前沿性的基础之上在强基班/拔尖班的培养中率先实践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普通专业的课程压缩至前三年。在第三年和第四年根据强基/拔尖导师对学生培养的要求选修研究生课程,鼓励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培养。

强基和拔尖计划均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各项培养均有详细的信息台帐,并且配合年度考核使该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并在研究生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嵌入引导学生读研,留学,面试等环节的指导。精准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的深造氛围。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化学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围绕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着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培养具有学科前沿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拔尖人才。

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建立自主学习、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等多措并融的培训体系,在科研院所、公安、海关、质检、医疗系统以及化工企业建立10个实践基地,注重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发掘行业中化学科学问题,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

 

▲陈小明院士为新生授课

 

▲陈小明院士带领新生认识化学

 

学院40 余名国家级人才100%加入第二课堂指导。每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院士第一课、书记院长思政课,常态化举办院士午餐会、教授午餐会,不断增强学生科研志趣。选拔优秀教师 4 人担任辅导员,指导研究生会、学术社团“促进学社”开展文献阅读大赛、化学节、诺奖论坛、种子论坛等活动。选拔优秀教师 19 人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班建、团建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全程导师制工作,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实验,提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

 

▲化学学院拔尖班学子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学习交流

 

近五年来,化学学院本科生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国家级竞赛大奖超过33项,50%以上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其中超过85%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学生竞争力不断增强。

 

▲化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