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文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以下简称“中文系(珠海)”)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文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课程思政:2020年建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华文文学、外国文学史。2021年正在新增建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接下来,继续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初定期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思政课教研室:设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研室,承担相关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学科优势,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
大力加强平台建设上,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着力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负责人为朱崇科教授。二是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负责人为屠友祥教授。三是古典学术研究,负责人为刘静副教授。

设置8+1个教研室,统筹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打开二级学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秉承中文系(珠海)跨学科、国际化、现代化的建系理念,中文系(珠海)同样遵循这样的目标推进教学与科研,利用现有学科交叉互补的格局优势,正逐步完善科研团队的建设。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平台,该平台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华文文学学术团队。中西文论与文化研究平台,该平台既立足本土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和嬗变,同时又关注其西方渊源,古今中外的现代性论述如何聚焦于中国则相当耐人寻味,反过来,借此也可以明了如何更好地表述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通先秦与轴心时期经典的跨学科阐释、反思与实现中西对话和可能的新融合,该平台的良好建设将有助于反哺学界。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自创系以来实现教授100%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推动落实全程学业导师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全程导师。
科研成果努力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迄今为止已成功编印3门课程教材,华文文学(一)所使用教材《马华文学12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所使用教材《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中山大学出版社);西方文论专题研究《索绪尔手稿初检》(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采用分小组研讨、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指导老师大一到大四指导同学学术写作,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相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1、编制课程地图,进一步打造脸谱课程
继续梳理各类课程体系,通过教研室多渠道配合,拟完善科学系统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系统编制“课程地图”,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突出基础课、核心课占比。强化特色课程影响力。坚决配合学校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增负的政策,增加一年级课程的专业课比例。
2、提高教学水平,探索教学新模式
成立以教研室为基础的教学组织体系,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课程、教师技能训练、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设立“鲁迅班”,提倡人心向学中的领头羊
开展各类讲座(20次以上)、学术引谈(5次)、访学等学术(3次)活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拟形成鲁迅班学习成果汇编。

4、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
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中文系(珠海)推动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学习经验分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在中大、追求卓越”,营造优良学风。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开展征文、朗诵、配音等丰富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表达、创作、审美、体育全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开展与专业性相关的学术论坛活动和历史现场教学活动,如每年均开展3次历史现场教学(覆盖大一至大四学生),开展“走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调研比赛,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达到90%。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经常性开展班会活动,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的调研和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组织“思政大讲堂”、系主任、书记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打造院系艺术节、艺术比赛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