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工融合”创新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工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院坚持“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从以下方面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课程思政:学院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引导任课老师在上课期间积极主动地找到学术突破口,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效果。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至今,学院在建的课程思政项目共计11个,2021年底将完成6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包括:
选优配强学生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思政工作格局。学院现有2名党政管理和4名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13名优秀教师班主任,同时开创“导师团”的模式,现已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政队伍,在校生和专职辅导员比达到137:1,全员思政已成共识。
立足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学院共设置12个党支部,其中教职工党支部3个,学生党支部9个,同时横向设置党小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企业调研、学生思想教育等有质量的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筑牢思想防线,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院通过建立三审制,加强教材、课堂、讲座、论坛、网络管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通过推进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青马学堂等重点工作,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方位、全过程为学生成才成长服务。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学院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科与专业的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紧扣国家大健康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设置医疗仪器、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医学传感三个发展方向。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每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各方向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先后被认定为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培养机制。首创多学科融合交叉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工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方向的实际要求建立的专业互补、能力互补和分工互补的团队协作指导的“导师团”创新培育计划,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重点和目标设定培养方案,实行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包括学习、科研、生活、职业发展以及思想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指导。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教研室负责人、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学院现有医疗仪器、生物医学传感、生物医学材料三个教研室,负责人均为学院高水平的教授。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为100%。此外,2017年以来,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超130次,学院的“导师团”创新培育计划,实行从学生入学一直到毕业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指导。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科学研究创新与实践》、《工程应用技能训练》、《生物医学创业训练》等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学院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目前学院教师参编的教材已有2本,到2023年,学院计划新增专业教材5本。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学院专业课程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采用小组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学院目前共有3门在线课程和1个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正在建设。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本科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即开始进入导师团队,在实验室参与课题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本科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共有三个实习课程《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均根据实习单位实际工作需求凝练实习项目,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大力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近几年,本科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达到50%以上,也取得一定的科研创新成果:2016-2020学年累计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合计119项;有本科生主持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37篇SCI论文;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等各项竞赛奖励超160人次。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2020年以“强基计划”申报为契机,制定了《强基计划培养方案》,该方案从本硕博连贯的角度出发,注重本硕、硕博衔接,实施分段培养、动态调整,培养高质量先进医疗器械研究与开发人才,实现学术引领与支撑,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学院近年来一直努力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提升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通过全过程导师制、科研竞赛和学术讲座,专任教师担任各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升学氛围,为此深造率近年来逐年升高,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比例由2017年的60%上升到2020年的78%。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新生入学开始,就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划,大学三年级开始,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活动达100%,学习发展类活动达到67%以上。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现有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4名,13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全体教师加入学院“导师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用人单位对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予以充分肯定,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业务骨干。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积极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五院青马学堂联盟、四院迎新晚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红色电影放映会,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冬至主题活动等;支持各类运动队学生的训练和比赛,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组织院级体育赛事如师生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让本科生体测合格率达96%以上,优良率在12%左右;学院还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