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大土木”工程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土木工程学院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大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构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卓越工程师与科学家。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思政引领育人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各环节。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其中,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理论力学》、《地下空间规划》、《海绵城市概论》等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王复明院长为学生讲授我的“坝道”梦、‘大兴土木’目标与路径等主题的思政第一课,鼓励学生把握机遇,注重实践创新,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结合专业实践、专业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时事政治:将形势与政策内涵融入思政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曹新书记讲授“居安思危,坚定信心,同心同德”“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与时俱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等主题的思政第一课,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自觉践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复明院长给本科生讲思政第一课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创新实践育人

 

学科与专业建设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支撑人才培养。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在土木、水利、交通、海洋工程等学科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从源头上解决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带来的问题。学学院从2019级开始按土木类大类招生,从2020级开始按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招生和培养。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按学科方向组建基础设施运维、地下空间工程、海洋土木工程、城市水务、水资源水生态、河海动力过程六个团队,按团队组建教研室、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按照6个方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方向按模块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可选择3个模块方向;不再进行专业分流。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水土交融”专业培养特色。

 

学院六个团队方向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工程实践育人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

打造土木工程学科群实践育人平台:依托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和“坝道工程医院”(全国各地已建有40余家分院),结合由王复明院士牵头、国内50余家校、企、协会参与建设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土木工程学科群实践育人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与示范”的开展,探索“多主体合作、多形式投入”共建模式,汇聚足尺及原位试验设施优质资源,构建“场网一体”、“教研结合”、“校企协同”、“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支撑水平和教师队伍实践育人能力,加快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践融合,提升师生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中山大学实践育人品牌。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开设《非开挖工程学》、《建筑信息模型》等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织相关教师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编写《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概论》、《岩土工程材料纳米尺度模拟与实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课外科研训练,产生一批创新成果。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王复明院长介绍工程医院综合足尺试验场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本研贯通氛围育人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深造率提升到一定比例,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学术讲座向本科生开放:通过举办土木工程珠海论坛、专家学者学术报告、工程师讲坛等,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专家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分享学科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光华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落实“三全育人”

 

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围绕第一课堂开展学科竞赛:学院大力支持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衔接,举办特色竞赛活动并推荐优秀团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我院代表队参加首届广东省高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荣获一等奖,2019年、2020年连续举办结构设计竞赛,参与人数超过350人。2020年举办首届土木工程材料创意作品大赛,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台届杯”全国第五届土木工程材料创意作品大赛获优胜奖、创意作品奖、优秀作品奖共5项。

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与党政专职辅导员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认知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其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占比较高。

推动五育融合与贯通:开展“思政第一课”、红色教育、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等加强思想引领;支持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学术沙龙等提升专业素养;打造院级学院体育精品活动,倡导本科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加校级体育活动,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基础上,开展学院文艺活动,加强美育实践;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工程实习、文明宿舍创建等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