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院|培养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卓越应用创新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数学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卓越应用创新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一)尊重育人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学院立足学生党员身心特点,项目设计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力求思政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优势,为党和国家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坚持分类指导
青马学堂:学院以青马学堂为培养基地,提高党、团、班干部的培养质量。每年举办一期,主要面向学院新入职的班团干部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目标是提高同学们的政治素养、领导能力以及策划组织能力。每年学院青马工程参与人数平均达90余人,累计参与人数达450余人,活动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指示下,学院拟定《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工作方案》,以本科生教学班为单位,成立了13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将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贯通本科教育全过程,并发挥研究生党员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积极作用,实现从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教育培训的全覆盖。
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多样化团日活动,凝聚青年力量。院团委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学院学生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2020年3月,组织“共克时艰,齐心抗疫”云端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云端共学“青年大学习”、微信团课知识问答、云端送祝福、状态云分享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抗疫大潮下的青年担当。
(三)强调问题导向,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围绕“两升两降两保”,结合学院开展思政类、教育类的本科教学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孕育和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两个专业。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目前,学院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学院将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厚基础、励研创、超一流” 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实行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大类培养,注重科学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三、四年级分专业学习,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分流和夯实专业基础的培养模式。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强基计划)”、“国家基地班”、“拔尖实验班”,实行优生优培,培养数学科学、统计科学及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拥有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都是按国家级一流专业的标准进行建设。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打造“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根据学科规划和发展需要,数学学院成立基础数学教研室,应用数学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计算数学教研室,公共数学教研室。通过教研室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对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全程的管理。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推动知名资深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学院邀请不同专业的教授专家,以最新的科学前沿成果作为主题内容,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学院实施本科生班主任制;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全部面向教师征集,选题有来自教师科研项目中的课题,供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0年有一个国家级大创项目成功通过结题验收评审,项目答辩结果评定为优秀。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已构建本硕博打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对本硕共享课程统一进行课程编码,在高年级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读部分硕士课程。在高年级的培养方案中,硕士生的专必课都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的选修课共享,分别有:黎曼几何,调和分析,交换代数、小波分析及其应用,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控制理论导论等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继续发挥学院学业辅导中心和“笃行工作室”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深造率提升到一定比例,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打造高品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第二课堂活动回归学业和学术的同时,实现五育并举。
德:树家国情怀,展青年担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先进事迹的宣传,结合学院学子特长举办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活动、面向贫困地区小学生的“云辅导”、线下学业辅导、扶贫工作调研等志愿活动。
智: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搭建基于学科兴趣的交流学习平台,举办数学建模训练营、RET科技创新比赛、数学节、升学深造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和学科应用能力。
体:推广体育,强壮身心。举办“三球争霸”、师生院运会、长跑月等数院传统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坚持运动,让保持身心健康成为师生的共识。
美:以美育人,陶冶情操。举办话剧观赏、艺术鉴赏、阅读小屋、心声杯歌唱比赛等活动,提高学院学生审美能力,启迪学生们充分地发现学习生活中多元的美,思考美学与理学的关系。
劳:夯实劳育,适应生活。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社区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