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心理学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心理学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学系制定了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方案,并在2020年底完成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心理学系本着“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动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孕育和发展“四新”专业。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心理学系每两年会根据学校要求,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将基础课集中在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开设更多的专业提升课,同时以教研室为单位,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心理学系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心理学系积极申报拔尖计划2.0,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培养机制。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解决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两张皮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教研室负责人,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目前心理学系已建成4个专业方向教研室,组建5门课程团队。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心理学系在加强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心理学系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专业基础课由教授做课程负责人,设置了教研室、课程团队进行集体备课,严格把关课程质量。同时,全面落实学业导师制,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一位伴随4年的学业导师。
2.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心理学系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每周心理学论坛),本科生每学期有一门必修课要求完成每周论坛听课任务。
3.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从2019级开始,心理学系本科生大二下学期进入老师的组会,组会通过小组报告、研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心理学系实验室每周7天,每天8小时开放,同时每年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实验室开放基金。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严格把关学生论文,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应以实证性研究为内容。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心理学系在加强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学业导师制:为每位大一大二的学生分配一位硕士生导师作为其学业导师,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对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使学生能尽早做好未来的学业规划,通过学业导师对于自己求学和深造经历的分享,鼓励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
2. 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让本科生从大二下学期起提前进入各研究生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的带领下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了解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协助完成各种实验研究,并找到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
3. 要求本科生适当参与研究生《每周论坛》课程:《每周论坛》课程为心理学系研究生必修课,主要以学术讲座形式进行,要求本科生每学期需要听满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
4. 允许保研留在本系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大四阶段修读研究生低年级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考核后将在其入学后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 摸底拟深造学生信息,定期组织本系研究生代表对有深造意愿的学生进行保研、考研经验分享,也邀请有留学经验的校友进行留学申请经验的分享。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调研考察、朋辈互助、科技文化节、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较多。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组织“思政大讲堂”、院长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打造院级品牌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打造院系艺术节、艺术比赛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