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精英和社会栋梁

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广博理论基础和突出精深专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术精英和社会栋梁,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高等教育理念符合青年成长的基本规律,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各环节中。

学院全力打造由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青年教师辅导员、教师党支部书记和教师党员组成的大思政队伍,指导覆盖全院的思政课程学习活动,引领本科生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内容。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特别分派党委委员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强调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紧紧依靠学生干部,以优秀带动优秀;对党团班学生骨干进行认真培养和严格考核,建立健全朋辈互助工作体系。6个学生党支部对接指导12个本科学生团支部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设,鼓励支持学习小组开展覆盖全体本科生团员的思想学习。

在课程思政方面,学院致力于不断创新完善课程思政培养模式,推进其改革建设,努力实现核心课程教学中全面贯彻思政内容的目标,形成思政培养与课程教育同举并进的新模式,开创全方位立体化开展的新局面。同时,学院着力加强对课程思政融合的指导,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努力构建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与思政相互融合的模式。打铁还需自身硬,除加强学院党员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外,学院组织新教师加强思政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建成德育和智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杨国伟院长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学院党员培训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班仪式合影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材兴工为己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家及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在服务国家中创新教育、在创新大学中培养新人,培养更多知“材”爱“材”的新型复合人才。十三五期间,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建设广东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物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根据学科专业,学院组建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医用材料与工程、材料大类基础五个教研室,落实和推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教研室在学院领导下,围绕培养目标,负责组织和落实教育教学、教研教改、教学建设、学术活动、教学检查、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教学管理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作为工作宗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抓好教学管理、推进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紧扣学科特点,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科研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从而助推升学深造工作开展。

科研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学院着力推动科研训练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推进器。学院实施“走进实验室计划”,组织专业老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训,教师课题组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水平实验室,接触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低年级辅助、高年级独立开展研究的方式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在深入科研一线的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在励志攻坚、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实验室文化中成长,为继续升学深造、服务国家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的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相互衔接,构建以“贯通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优化培养资源和路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在广泛征求在校本科生代表、全院专任教师等各方面意见后,各教研室进一步调整、优化本学科的专业培养方案。打通壁垒,全力推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相融合,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努力实现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无缝对接”,鼓励、引导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相关院系的培养课程,努力实现跨学院、跨专业选课,服务好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规划。

秉承“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理念,着力构建专兼结合,以“党政专职辅导员+青年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科研系列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发挥青年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专业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及科创指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强化“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建设理念。每个本科年级配齐至少1名青年教师辅导员,定期组织升学深造工作专题研讨会、赴国内知名大学调研学习,切实提高学工队伍在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培养科创意识的能力。学院还通过举行师生午餐会,讲好励志故事、启迪科研兴趣、解析行业前沿形势等做法,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鼓励学生升学深造。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的系统、严格的理论知识教育,更离不开第二课堂的实践和提高。

注重思想引领,营造科创氛围,引领学生创新,整合学院班主任老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培训师、企业与校友资源,通过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链接学生培养各环节,动员师生,以“大一重视学业基础、大二培育科研意识、大三和大四提升科研能力水平、产出成果”的阶梯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企互动的浓厚科研育人氛围。专任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科研指导的比例达80%以上,本科生毕业前100%参与科研训练。组织开展师生午餐会、研究生国奖经验交流会、实验室探秘、材料企业参观与行业调研等系列活动,启迪学生科研智慧。组织学生赴材料龙头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学科竞赛是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高质量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全员动员、全面组织、全程跟进及全力支持,推动学生学有余力时,积极参与知名学科竞赛(或科研立项),以赛促学、促研。近年来,学院通过实施材料科技能力创新培养计划,多次承办或协办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积极动员学生组队参加每年的“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知名学科竞赛并屡获佳绩。2017年至2020年均有学生获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均有团队获得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总决赛奖项。学院还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激励学生全面提升体育、美育与劳育素质,并有学生取得广东省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54公斤级第五名、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棋类联赛决赛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学院将进一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