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海之路、工之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海洋工程学术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综合性领军人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党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要求学院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专业思政:每学期坚持院长、书记开展思政第一课,通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营造优良师德师风,实现学院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开设“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特设专业。专业下设船舶与深远海结构物、水声信息与智能控制、河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三个方向,用以支撑学院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围绕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及海洋安全、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掌握海洋工程学术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综合性领军人才,培养独具匠心、能统筹抓总亦能脚踏实地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围绕“海洋装备实尺度实海况综合性能理论与技术”、“深远海和极地智能装备与智慧观测探测技术”、“深远海绿色装备与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结构和舰船装备安全与防护技术”、“海岸与岛礁工程灾变机制及防灾减灾技术”5个规划建设的学科方向设计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深入掌握专业核心知识,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占比78.3%。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课程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更加凸显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一直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未来将按照国家和社会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建设方向组建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课程安排、课堂教学、课程大纲的撰写与审定、质量监控、课程考核等工作,组建课程团队,总结教学经验,提升年轻教师的授课能力,凝练教学成果。目前已获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已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积极举办专家学术大讲堂,邀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向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活动。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和鼓励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在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中开展学术训练,从科研项目中设计毕业设计选题。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支持和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本科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现已完成《海岸动力学实验》教材编写工作并交付出版社出版。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已获批一项校级项目,并申请国家级项目建设。
拓展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学院本科生科创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及工程实现能力,支持本科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学院的科研项目,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培养专业兴趣,提升科研能力,夯实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积极参加国际比赛,提升国际视野。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已有本科生在SCI、E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在本科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2021年,学院将拥有首届本科、硕士毕业生,针对本科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学院组织2019、2020级硕士研究生为2017级本科生提供一对一报考建议和考前心理指导。2017级74人具有升学意向(含已获得推免资格、拟出国深造、已报名考研),具有深造意向学生比例为90.24%。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从2020年4月起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逐一跟进每一位学生从考研意向明确、报考学校确定、初试科目复习全过程,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院学生调剂率高、专业认同感亟待提升的问题,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始终将学习兴趣提升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学院共组建学习互助小组37个,定期邀请国内外海洋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为学院首批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并先后组织夏令营申请经验等分享会4场。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选聘2名副教授担任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13名教授、副教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通过定期开展班会交流、午餐会座谈、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动态;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涯规划等过程中面对的实际困难和情绪波动,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落实学生心理帮扶精准化。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为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学院打造“海颂初心”红色音频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组织学生参加“海友”体育节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身体素质锻炼作为常态化“功课”;制订学院劳动实践活动方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具有海工特色的学术、文体、社会实践活动,为海洋强国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