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创新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材料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材料科学创新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材料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推动德育与智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由技能型课程、科教融合创新实验课程、知识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教材的政治审查和选用,注重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将“科技强国、材料报国”的理念贯穿课堂。
专业思政:以专业为载体,开展思政第一课、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设、师生党建、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同时发挥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优势,做好思想引领、 价值引领和学术引领。多方位、多举措,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思政教研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计划成立1个课程思政教研室,利用学科优势,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坚持“新工科”学科发展的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建设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前沿新兴材料发展方向的特色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以面向“电磁”、“空天”、“海洋”三个方向的应用研究为主导,以前沿新材料的不断创新的基础研究为支撑的学科布局。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设计本科的课程,凸显课程的新工科特色。突出材料源头设计和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做工程化实现的能力培养要求。认真梳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每一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优化讲授内容和知识架构的衔接,做到精炼并深化,对本科生更科学地增负。从适应未来材料发展趋势和外部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角度,审视并优化学院的课程设置,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着力提升动手能力。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争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根据学院的课程体系和特点,成立教研室,把教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职责分开,教研室严把教学质量。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教授100%承担专业课程教学,覆盖专业基础课程比例达30%。其中李斌、曹发和、高平奇、黄丰、江大志、卢侠、吕树申、俞宏英、司锐等9位教授承担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半导体物理、理论物理、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固体物理、工程制图、现代材料制备技术试验、分析化学等9门课程的教学。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注重激发年轻教师工作活力,形成“副教授+本科生”研究攻坚小组,不断取得创新性实验教学成果。如通过自主设计,确定及优化了晶体生长碘化亚铜实验流程及时间分配,确定了可实操特定釜晶体生长成功率为50%~60%,完成编写了适用于《现代材料制备技术试验》课程的教案——水热法生长碘化亚铜实验。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学院探索开建研讨型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本科生工科思维,锤炼创新能力。 黄丰教授基于20余年的科研历程,开展四期《凝聚态物理与化学新论》研讨性课程,每期20学时,每期参加研讨的有2名教师、2名研究生以及6名本科生,共计20余名学生参与该课程。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院鼓励并大力支持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结合学科特点,设立了MOCVD制造、磁控溅射制造、青铜冶炼炉制造等本科生科研小组,将学生融入多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和锐意进取的科研作风。
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学院积极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平台,组建以年轻教师为指导教师的学术团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组建了柔性电子材料、功率电子互连材料、深紫外材料与器件制备、核电材料等创新团队,共计有5位同学发表了6篇科技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实施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绘制课程地图,统一课程编码,在本科阶段(第五学期后)设置研究生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的研究生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利用青年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优势,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学术引领,努力辅导学生成长成才。为提升学生科研兴趣,搬迁至深圳后学院已开展了六期“相山论坛”学术讲座。针对新生开展学业辅导,通过专业教师指导、朋辈互助等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学业帮扶。从大一入学开始紧抓学风建设。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留学意愿率达到86.7%。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2021届材料学院本科生就业去向台账》,多渠道推动学生深造,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等,扎实推进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保障,实施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奖助工作台账。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分阶段、分年级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和实践能力。大一开展入学教育、学业规划指导、相山论坛、劳动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大二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机械加工培训、科研仪器重复工艺摸索等实验小组,夯实本科生升学深造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大三和大四多措并举鼓励优秀的学生尝试开展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支持和引导本科生升学深造。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从引进人才中遴选一批有责任心的青年教师作为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截至2020年底,本科生19个班,525人共选配19名班主任、4名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通过青年教师在学业上“传帮教”,从思想上引领,在管理上规范,架设学院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凝练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的优良院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组织书记午餐会、院长“一对一”谈话、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深圳校区五院青马学堂、红色教育实践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320人次本科生赴校外单位生产实习、129名本科生加入科研小组等智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运动会、长跑月、校区球类竞赛等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的体测合格率和优良率;组织深圳校区四院迎新晚会、深圳校区印象作品征集大赛等美育活动;通过校园安全巡查、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宿舍风采展示大赛、春节“实践卡”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劳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