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红头
中大教务〔2021〕83号
中山大学关于表彰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决定

校机关各部、处、室,各学院、直属系,各直属单位,各附属医院(单位),产业集团,各有关科研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总结推广我校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新成果,学校组织开展了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经各教学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公示等环节,共评选确定获奖成果123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66项。现决定对123项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和奖励(具体名单详见附件)。

本次获奖成果为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实践中涌现出的代表性成果,是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希望各有关单位和广大教师以此次评选为契机,认真学习、总结、宣传和应用获奖成果,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中山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中山大学

2021年6月9日

附件

 

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清单

 

特等奖(4项)

序号

推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拟授奖项

备注

1

土木工程学院

基于“水土交融”理念的大土木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王复明、杜彦良、陈湘生、周福霖、冯夏庭、孙连鹏、黄林冲、林凯荣、何川、刘汉龙、吴波、冯平、郭成超、刘健、方宏远、谭平、季静、王述红、富海鹰、吴曙光、刘斌、吴文江、郦伟、吕慧、马会环、戴北冰、庄鲁文

特等奖

本科类

(多单位联合申报)

2

教务部

中山大学“五个融合”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罗俊、刘济科、陈省平、黄林冲、

钟一彪、陈曾平、吴志刚、程晓

特等奖

本科类

3

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教育“三阶段四贯穿”的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肖海鹏、匡铭、冯劭婷、胡文杰、

梁玲、张昆松、杨达雅、肖莉华、

王晓桃、陈淑英

特等奖

本科类

4

哲学系

“经典”与“社会”场域下的创新型哲学人才培养探索

张伟、沈榆平、刘伟、张清江、

鞠实儿、李萍、陈少明、徐俊忠、

吴重庆、陈立胜、周春健

特等奖

本科类

 

一等奖(53项)

序号

推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拟授奖项

备注

1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复杂社会研究的田野调查实训体系建设

杨小柳、周大鸣、姬广绪、侯佳伟

一等奖

本科类

2

博雅学院

基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谢湜、王承教、肖文明、程方毅、吴海、胡劲茵、董波、陈慧、吴宁、黄琳

一等奖

本科类

3

岭南学院

“走进社会”广东农村调研第二课堂教学成果

陆军、黄涛、刘彦初、袁家臻、曾燕、杨扬、徐现祥、聂海峰、王夏阳

一等奖

本科类

4

外国语学院

法语阅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建设

曾晓阳、徐娴、洪丽君

一等奖

本科类

5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国家治理人才培养中的政产学研协同模式探索

谭安奎、叶林、王秋石、王清、郑跃平、黄冬娅、陈那波、刘亚平、李棉管、

练宏

一等奖

本科类

6

管理学院

以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博士生研究创新能力“教导型”培养模式

王海忠、周延风、梁剑平、施卓敏、

沈华晓、揭赟

一等奖

研究生类

7

管理学院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SELM创业教育新模式

任荣伟、钟一彪、汪建成、梁雪姬、

朱仁宏、李炜文、顾文明

一等奖

本科类

8

数学学院

全校公共数学课“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项拓展”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万安华、冼军、宋亮、黎俊彬、丁伟、顾会玲、李嘉、解玲丽、李艳会、

杨朝霞

一等奖

本科类

9

物理学院

“三统”、“四化”、“五个融合”相结合的基础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姚道新、项泽亮、林国淙、陈岚、

邬汉青

一等奖

本科类

10

化学学院

新时期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朱芳、姜久兴、苏成勇、陈小明、谭海燕、冯双、巢晖、张艳萍、陈滔、

许先芳

一等奖

本科类

11

化学学院

立德树人、传承创新—新时期“一流化学专业”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苏成勇、朱芳、阮文红、石建新、李厚金、陈小明、毛宗万、陈六平、汪波、梁晖、甘峰

一等奖

本科类

12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教研赛用”四位一体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刘小平、刘凯、辛秦川、马林兵、陈逸敏、石茜、杜国明、罗明、卓莉

一等奖

本科类

13

生命科学学院

“新三中心”导向的生物学实验教育适学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张雁、孙彩云、何祖勇、黄盛丰、曹永长、陈笑霞、张玉婵、吴映霞

一等奖

本科类

14

生命科学学院

以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双体系”与“双平台”生态学教学创新模式

彭少麟、周婷、廖文波、储诚进、陈宝明、范朋飞、余世孝、刘徐兵、张润杰、李添明

一等奖

本科类

15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青年教师辅导员推动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莫华、王琅、邓少芝、陈弟虎、张东、佘峻聪、陈子静、龚婕、李杞祎、

林玥琪

一等奖

本科类

16

计算机学院

“三思四能、学科交叉”高性能计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卢宇彤、吴迪、江颖、万海、周晓聪、

陈志广、杨宏奇、衡益、陈凌、肖侬

一等奖

本科类

17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吕慧、赵姗姗、孙连鹏、王诗忠、孟凡刚、杨欣、李传浩、彭灵灵、林天杰、黄雄飞

一等奖

本科类

18

中山医学院

“党建+课程思政”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吴忠道、吴瑜、向秋玲、许志威、贺素磊、徐达政

一等奖

本科类

19

中山医学院

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医学“双课堂”整合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吴敏昊、高国全、汪雪兰、周倜、彭毅、刘超、晏辉钧、许志威

一等奖

本科类

20

中山医学院

基于犯罪现场重建的探究性学习的卓越法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赵虎、成建定、孙宏钰、王小广、 时燕薇、欧雪玲、叶小菁、曾燕妮

一等奖

本科类

21

中山医学院

构建“疾病导向,临床融合,创新引领”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高国全、宋尔卫、匡铭、兰平、郭开华、杨霞、周家国、朱敬欢、曲怀刚、齐炜炜

一等奖

研究生类

22

中山医学院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成效

谭红梅、庄晓东、陈小湧、邢象斌、谭卫平、蒋兰萍、王蔚东、那晓东

一等奖

本科类

23

光华口腔医学院

《口腔组织病理学》“3D数字牙”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徐萌、陈小华、李汝瑶、秦蓉晖、陈枝沛、谢楠

一等奖

本科类

24

光华口腔医学院

“口腔名医摇篮”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程斌、林正海、洪筠、陈泽涛、韦曦、麦穗、滕伟、杨凌、赵玮、侯劲松

一等奖

本科类

25

公共卫生学院

以岗位胜任为导向,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体系

王庆、肖勇梅、侯孟君、陈雯、唐志红、邓棋霏、魏青

一等奖

本科类

26

护理学院

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健康评估》多梯度仿真模拟教学与复合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李琨、赵娟娟、程丽、谭坚铃、尤黎明

一等奖

本科类

27

护理学院

双一流建设引领,服务健康中国,跨学科融合的卓越护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张俊娥、颜君、彭俊生、万丽红、尤黎明、张美芬、黎青、覃惠英、成守珍、张利峰

一等奖

研究生类

28

体育部

体质不强 何谈栋梁:加快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保华、陈祥慧、范振国、尚瑞花、武东海、王守力、杨利春、郑建民、胡锐

一等奖

本科类

29

哲学系(珠海)

思政引领,通专结合,文化育人-探索哲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陈建洪、郭峻赫(Jun-Hyeok KWAK)、Susanne Kathrin Beiweis、邓联合、屈琼斐、秦际明、全洁

一等奖

本科类

30

国际金融学院

基于四个目标全覆盖的经济学本科生科研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

黄新飞、张学志、王彩萍、孙耀斌、张莉、陈增祥、刘毓芸、杨扬、李腾

一等奖

本科类

31

国际翻译学院

全球视域 中国立场——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常晨光、马津、曾记、苏娉、黄峪、曾蕾、毕雪飞、罗斌、周慧、Stephen Rowley、黄敏瑶

一等奖

本科类

32

旅游学院

新媒介传播时代Z世代大学生群体课堂思政全链条渗透与文化自信全过程教育

罗秋菊、郭云娇

一等奖

本科类

33

旅游学院

面向国家战略的文旅产教融合式MTA培养模式改革

何莽、保继刚,陈奕滨、彭青、左冰、张辉、赵莹、孙九霞、曾国军、陈钢华

一等奖

研究生类

34

旅游学院

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保继刚、徐红罡、罗秋菊、张骁鸣、

张朝枝、刘逸、梁增贤、饶勇、黎耀奇

一等奖

本科类

35

海洋科学学院

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

王东晓、陈省平、李春荣、苏明、

邹世春、刘亚婷

一等奖

本科类

36

海洋科学学院

基于“五个融合”的《海洋生态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

何蕾、殷克东、谢伟、吴文学

一等奖

本科类

37

大气科学学院

提倡应用与实践的基础理论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动力气象学》一流课程建设

简茂球、杜宇、乔云亭

一等奖

本科类

38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与探索

王岳军、郑文俊、杨小强、张照、张培震、 张珂、杨志军、丘志力、张恩、高燕

一等奖

本科类

39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新工科化工专业国家级实习教学基地服务一流人才培养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曾晖、芮泽宝、杨涛、马佳全、黄希哲、李国富

一等奖

本科类

40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高标准精英核能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王彪、王为、Jean-Marie Bourgeois-Demersay、康明亮、袁岑溪、马显锋、赖侃、张纯禹、刘洋、刘李云、马月红、陈碧颖、肖娟兰

一等奖

研究生类

41

人工智能学院

数据驱动的计算教育学研究与实践

印鉴、吴迪、路永和、余建兴、赖韩江、吴贺俊、刘威、朱怀杰、邱爽

一等奖

本科类

42

医学院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临床”双班主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陈元、丁小球、杨中汉、李世阳、陈秋敏、周忠卫、付饶、肖逸莹

一等奖

本科类

43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新工科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超、刘杰、罗洁、宋嵘、易长青、周建华、全昌云

一等奖

本科类

44

航空航天学院

综合性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黄林冲、马建军、吕中荣、姚清河、苏炜、党文刚

一等奖

本科类

45

航空航天学院

力学基础课程建设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黄建亮、刘祚秋、姚清河、刘玉岚、吕中荣、陈衍茂、汪利

一等奖

本科类

46

附属第一医院

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妇产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王子莲、陈海天、梁炎春、王琼、陈玉清、罗艳敏、何科、黄林环、古芳、刘斌

一等奖

本科类

47

附属第一医院

建立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医学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匡铭、张昆松、胡文杰、肖莉华、陈淑英、尹莹、梁玲、冯劭婷、谭进富、刘江辉

一等奖

本科类

48

孙逸仙纪念医院

以胜任力为导向,“临床与基础融合”为策略,构建新型儿科学教学模式

梁立阳、汪雪兰、方建培、许冰、张丽娜、丁英、张碧红、周敦华、张亚停

一等奖

本科类

49

附属第三医院

“平战结合、专通并举、新益求新”的传染病教学模式改革和应用

高志良、张晓红、吴元凯、时红、陈达标、揭育胜、张卡、莫志硕、刘莹

一等奖

本科类

50

肿瘤防治中心

筑牢五个意识、夯实科研能力——基于TBL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

李济宾、洪明晃、郭颖、曹烨 、周旭毓、麦海强、阮继、李苏

一等奖

本科类

51

附属第五医院

适应大湾区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单鸿、肖非、吴庆、张亚琴、李坤炜、苏中振、李绍林、潘存雪、王国杰

一等奖

本科类

52

附属第六医院

内外科贯通、基础与临床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兰平、郅敏、陈俊榕、李森茂、王淑珍、何真、姚传宇、张宇萍

一等奖

本科类

53

附属第八医院

以“器官-系统-功能”教学模式建设骨科临床教学基地

陈铿、沈慧勇、汪雪兰、连帆、杨中汉、黄辉、周旭辉、王鹏、蔡兆鹏

一等奖

本科类

 

 

二等奖(66项)

序号

推荐单位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拟授奖项

备注

1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构建

周繁文、金志伟、刘文锁

二等奖

本科类

2

岭南学院

“红灰青苗”计划——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实践活动

罗党论、柳建华、蔡贵龙、李晓霞

二等奖

本科类

3

岭南学院

“兴趣-使命-科研”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曾燕、陆军、刘彦初、林建浩、杨海生、周若氡

二等奖

本科类

4

外国语学院

探索“三全育人”与外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创新机制 推动“五个融合”育人高质量发展

许德金、黄山、王东风、王桃花、金檀、黄涵梓、江晖、陈瑜敏、杨劲、曾晓阳

二等奖

本科类

5

外国语学院

大学英语“中国文学与文化(英)”系列课程建设

郑岩芳、冯芃芃、曾春莲、齐金鑫、

王芳

二等奖

本科类

6

法学院

英美法全英班“四位一体”教学与人才培养

蔡伟、孙莹、李利、李洁琼、丁建峰、苗波

二等奖

本科类

7

管理学院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量化投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韦立坚、黄诒蓉

二等奖

本科类

8

管理学院

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化水平的高质量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实践

梁剑平、李善民、谢曼华、郑国坚、

程江慧

二等奖

本科类

9

信息管理学院

“三二一”定位信管专业,“三赋能”育成创新人才

曹树金、韦景竹、黄晓斌、陈定权、徐健、朱侯、陈明红、甘春梅、李晶、

李岱峰

二等奖

本科类

10

物理学院

“需求引领、本研互融、科教协同”的 卓越光电信息人才培养与实践

周张凯、梁浩文、魏敦钊、周建英、刘进、李俊韬、余向阳、丘志仁、周晓祺

二等奖

本科类

11

物理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线培养、全程跟踪、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董建文、陈瑞、周张凯、陈晓东、赵福利、王嘉辉、庞晓宁、陈科、李佼洋

二等奖

本科类

12

化学学院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有机化学改革与实践

朱庭顺、汪波、周磊、佘志刚、黄志纾、张利、王娇炳、李乐、赵晓丹

二等奖

本科类

13

化学学院

深耕内涵建“金课”、对标“一流”育人才—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李厚金、邱立勤、林志强、曹日晖、曾锋、邵光、刘高峰、赖瑢、朱可佳

二等奖

本科类

14

化学学院

基于产学研协同的立体化化学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探索

章明秋、阮文红、梁晖、王大为、贾建华、谭海燕、朱芳、李忠曙、李满荣、王小妹

二等奖

本科类

15

化学学院

《超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教学实践课程建设

潘梅、苏成勇、江继军、王大为、

范雅楠

二等奖

研究生类

16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新时代地理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二等奖

本科类

17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人文地理学生全球视野培养与国际野外实习课程建设

薛德升、刘晨、刘晔、李子枫、Dietrich Soyez、Jan van Weesep、Rita Schneider-Sliwa

二等奖

本科类

18

生命科学学院

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苏薇薇、郑玉莹、李泮霖、陈秀丽、

曾璇

二等奖

研究生类

19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专业招生宣传的ACTIVE模式创新与实践

崔隽、何素敏、项辉、张雁、周婷、

元少春、莫德林、邓庆丽、黎晓天、

李庆泉

二等奖

本科类

2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工科多维度相协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成新、张曰理、宋树芹

二等奖

本科类

21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硬结合、虚实相长”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陈翔、刘敏、蒋鸿雁、农姗珊、李元新、龙云亮

二等奖

本科类

22

计算机学院

突破程序设计教学卡脖子难题, 强化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

万海、吴迪、陆勇、张子臻、黄玲娟、 乔海燕、刘红梅、刘聪、林瀚、杨永红

二等奖

本科类

23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提升工程

马啸、万海、陈凌、吴维刚、江颖、

李湄、梁穗、朱婷婷

二等奖

研究生类

24

计算机学院

“研教结合,教研相长”的
专业课开放教学实践平台

吴贺俊、饶洋辉

二等奖

本科类

25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于“理论-实践-认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¾以《环境化学》为例

杨欣、骆海萍、孙连鹏、王诗忠、

夏北成

二等奖

本科类

26

中山医学院

激越四段式教学法的创立和实践

王庭槐、蒋小云、戴冽、穆攀伟、向秋玲、谈智、许晓丹、龙芷源

二等奖

本科类

27

中山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创新与实践

杨霞、王海河、周倜、齐炜炜、袁洁、高国全、宋志宏、周俊宜

二等奖

本科类

28

中山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用的实践与探讨

秦丽娜、朱永红、曾园山、赵蔚、李朝红、谢富康、丁英、孙希、刘树迎

二等奖

本科类

29

光华口腔医学院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的数字化教学改革

曾东林、崔敏毅、刘依、何双、姜梦洁

二等奖

本科类

30

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生培养中数据说话理念的贯穿与提升

张晋昕、朱淑明、曾芳芳、顾菁、陈雯

二等奖

本科类

31

公共卫生学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侯孟君、郝元涛、唐志红、肖琴、王畅、刘晓佳、郑琳、魏青、刘静、简玲玲

二等奖

本科类

32

药学院

中医药文化引领,生药学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赵志敏、杨得坡、唐贵华、朱龙平

二等奖

本科类

33

药学院

基于强化学术内涵的药剂学进展研究性课程优化

胡海燕、邓鸿、潘昕

二等奖

研究生类

34

体育部

基于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育赛事管理与推广》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范宏伟、肖红、赵云雷、范振国、仇亚宾、刘晚玲、张晓宇、杨利春、龙国强

二等奖

本科类

35

体育部

体教融合,“船”承理想——中山大学皮划艇运动划出特色水上运动教学

赵云雷、杨波、杨利春、田靓、武东海

二等奖

本科类

36

国际翻译学院

本科阶段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理念设计与实践探索

陈杰、常晨光、马妍哲、曾记、刘宇

二等奖

本科类

37

国际翻译学院

全球视野·历史意识·思辨能力——英语系“历史话语研读”系列课程建设与成效

周慧、马津、黄峪、曾记

二等奖

本科类

38

国际翻译学院

小语种、大作为:面向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的《朝鲜半岛概况》融合课程建设实践

黄永远、刘宇

二等奖

本科类

39

旅游学院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全育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孙九霞、翁时秀、王心蕊

二等奖

本科类

40

旅游学院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

赵莹、刘逸

二等奖

本科类

41

旅游学院

产教研三位一体的主题公园管理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梁增贤、保继刚、赵莹、王俊亿

二等奖

本科类

42

大气科学学院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雷达网的《雷达气象学》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

杜宇、祝薇、陈生、黎伟标

二等奖

本科类

43

海洋科学学院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进课程育人——海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李春荣、王东晓、苏明、邹世春、廖喜扬、刘亚婷、孟峥、唐丽丽

二等奖

本科类

44

海洋科学学院

多学科交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教学实践

吴加学、刘欢、邓俊杰、熊海仙、杨颖、杨金鹏

二等奖

本科类

45

海洋科学学院

基于“五个融合”的《海洋气象学》课程建设探索

邱春华、王东晓、李春、梁宇霆、赵俊、范双双

二等奖

本科类

46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赛教融合促进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杨祖金、何畅、周贤太、陈强、薛灿、张冰剑、陈清林、纪红兵

二等奖

本科类

47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基础理论—仿真技术—应用实践”全链条的海洋工程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蔡华阳、罗向欣、欧素英、杨清书、贾良文、刘锋、任磊、傅林曦

二等奖

本科类

48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新时期遥感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程晓、惠凤鸣、黄华兵、王天星、陈卓奇、许粤、陈鹏飞、王雪、李德伟

二等奖

本科类

49

航空航天学院

创新实践能力的团队化、探索式、自主性培养创新模式

刘昆、蒋建平、杨雪榕、赖林、朱波、梁海朝、李庆军、史格非、张亮

二等奖

本科类

50

附属第一医院

基于认知金字塔理论的程序化技能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建设与实践

王科科、刘江辉、黄勇、黄应雄、李慧

二等奖

本科类

51

附属第一医院

信息化大数据工作环境下的新型医学影像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

冯仕庭、杨建勇、陈颖茜、郑可国、孟悛非、李子平、王霁朏、张小玲、凌坚、叶姗姗

二等奖

本科类

52

附属第一医院

基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冯劭婷、黄春锋、王逸、何科、郭隽英、周芹、林晓丹、彭浩文

二等奖

本科类

53

附属第一医院

结合信息化平台的情景模拟教学辅助床边查房克服神经病学恐惧症

冯慧宇、曾进胜、周鸿雁、李晶晶、

冯黎、黄鑫

二等奖

本科类

54

附属第一医院

基于模块化课程的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刘江辉、黄应雄、李慧、黄勇、王科科

二等奖

本科类

55

附属第一医院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维度打造卓越耳内镜外科医师人才

吴旋、庄惠文、陈垲钿、王仙仁、魏凡钦、江广理、文卫平

二等奖

研究生类

56

附属第一医院

以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化为抓手,外科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实践

陈东、匡铭、朱家源、梁力建、赖佳明、张信华、梁培文

二等奖

本科类

57

附属第一医院

基础心电图新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柳俊、陈艺莉、黄慧玲、吴德熙、杨素清、冯劭婷

二等奖

本科类

58

附属第一医院

以核心胜任力为目标,十年磨一剑,打造急诊医学全方位教学名师团队

詹红、熊艳、廖瑾莉、郑梓煜、刘江辉、黄应雄、刘志豪、李慧、王科科、

魏红艳

二等奖

本科类

59

孙逸仙纪念医院

基于慕课的教学体系构建在骨外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宋斌、李春海、陈娜、李卫平、张正政、江川、张琮达、陈仲

二等奖

本科类

60

孙逸仙纪念医院

多元整合式诊断学教学尝试

郭颖、罗颖嘉、唐恬恬、张坤、谢双伦、任萌

二等奖

本科类

61

附属第三医院

阶梯式外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及探讨

卫洪波、方佳峰、黄利军、魏波、

邓美海

二等奖

本科类

62

附属第三医院

妇科腹腔镜培训基地建设

张宇、成娟、叶青剑、刘冬、李小毛

二等奖

本科类

63

附属第五医院

皮肤临床及组织病理基础培养体系的建设

马寒、朱国兴、张杰、陆春、赖维

二等奖

本科类

64

附属第五医院

影像融合虚拟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超声教学效果

苏中振、陈飞、解婷、陈晓波、黄涌泉、卢吴柱

二等奖

本科类

65

附属第五医院

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李祥伟、张敏华、游滢滢、何绮芬、唐琪、张苗、黄浩华、梁立中、梁军

二等奖

研究生类

66

附属第七医院

翻转课堂联合主动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儿科本科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陈纯、薛红漫、黄俊彬、张丽丹、

程玉才、庄思齐、房晓祎

二等奖

本科类

 

注:1.每类奖项按照院系排序(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附属医院)

2.同一单位获奖,按第一完成人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