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工融合,未来可期!

编者按

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1年10月13日,生医工实验班专业导学公开课第一讲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三教讲学厅开讲。本次课程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级生医工实验班辅导员宋剑副教授主持,学院院长助理刘杰教授以“生物医学工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为新生讲授课程,学院党委陈华桂书记、生医工实验班三百多名学生参加。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刘杰教授讲课

立大志、做大事,大湾区、大未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生物医疗产业背景,及中山大学深厚的理工医多学科底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坚持五育并举,在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方面入主流、立潮头,吸引、鼓励学生积极服务湾区建设、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课程开始前,播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招生宣传片暖场,以生动的画面介绍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有关情况

刘杰教授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刘杰教授希望同学们通过专业导学公开课,增加对生医工实验班的认识及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专业信心及学习兴趣。刘杰教授从自己21年前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缘讲起,分享了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系统深入地向同学们解释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义、内涵,及“背靠工科、面向医科、医工融合”的发展特色。

紧接着,刘杰教授以新冠疫情的监测手段为例,向同学们解释了生物医学诊断技术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应用。今年初,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分子影像中心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联合课题组,利用独特的往复流动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提高了传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新冠病毒患者体内血清特异病毒蛋白抗体的监测缩短了时间。

生医工实验班的同学们认真听讲

针对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刘杰教授以民族企业迈瑞、天智航等公司的诊断、监护、手术机器人等产品为例,详细介绍中国在这一生医工重点领域的产品研发及临床应用,并分享了我国近年来在高端医疗装备方面取得的喜人成就。刘杰教授向同学们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实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对于同学们关心的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刘杰教授也从专业和学科发展沿革、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特色等角度,一一介绍,在场同学认真聆听,不断记下笔记。最后,刘杰教授寄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明天属于2021级生医工实验班的同学们,希望同学们立志投身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热土,努力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未来可期,同学们的未来可期!

刘杰教授与同学们课后互动

课后,刘杰教授与在场同学开展互动问答,耐心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解答同学们对专业培养方案、如何与教授联系、参观实验室、就业情况等方面的疑惑,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只争朝夕守初心,不负韶华担使命,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杨嘉彤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