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 | 国际翻译学院:语言、语境、文化
编者按: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大类集中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1年10月13日国际翻译学院专业导学公开课第一讲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开讲。本次课程由副院长张艳梅主持,院长常晨光教授以“语言、语境、文化”为主题为学生讲授课程,学院2021级全体本科新生143人到场聆听。

常晨光教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性质及主要研究方向讲起,介绍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方向,并从戴镏龄、王宗炎、韩礼德等几位著名学者谈起,回顾了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及国际翻译学院的历史。
紧接着,常晨光教授对语言学各分支的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乔姆斯基和韩礼德为例,向同学们阐述了形式主义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差异。他带领同学们细致回顾了英语语言的历史、深刻发掘了英语语言的内涵,生动阐述了语言和文化、语言使用和语境的关系。常晨光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在场同学认真听讲、连连点头,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常晨光院长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勉励同学们要立志高远,刻苦学习,打好基础,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从中山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到国际翻译学院外语研究现状,从英语语言的历史到“语言、语境、文化”的内涵,从老一辈外语人的坚守到当下外语学子应具有的使命担当,本次公开课带领学生走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使命情怀。相信新一代外语学子在国际翻译学院“全球视域、中国立场”的导向下,能够不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型外语人才,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初审:吴泳强
审核:陈英群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