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智慧和担当精神”的国关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国际关系学院全面推动“五个融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智慧和担当精神”的战略家、外交家、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国际关系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德育与智育融合。

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积极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维护国家利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元素融入课堂讲授中,引导学生树立观察国际问题的正确视角,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院要求所开设课程都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并在修订教学大纲时予以体现。2020年重点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等4门示范课,2021年重点建设《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等12门示范课。2020年10月,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交流会,围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讨。

二是认真完成思政课程授课任务。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院成立“大国外交教研室”和“大国外交党支部”,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承担本科生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相关教学任务,选派党员骨干教师授课,积极支持学校思政课程建设。

三是持续开展“思政大讲堂”活动。学院党总支书记和主持工作的副院长为学生认真讲好每学期“思政第一课”。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紧贴当下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以政治学为主线,推进学科建设,促进国际政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是修订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从2019级开始,重新制定了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新方案按照教育部有关国际政治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规范设计,根据国际政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内涵,重新梳理了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提高学习难度,将《高等数学III》《概率统计(经管类)》等列入必修课,并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课程的设置。新方案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体现了完备性和竞争力。

随着学院师资队伍的壮大,课程供给逐步增加。新开《法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关系专业英语与学术写作》等课程,增加专选课选课范围,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优化课程的学期分布,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是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2019年以来,先后组织本科生赴广东清远、广西东兴、海南琼海、广东惠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亲身观察、入户访谈、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进鲜活的生活与历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家国情怀。

 

国际关系学院组织本科生赴海南琼海开展实践教学

 

三是成功入选“双万计划”。学院充分发掘专业亮点,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国际政治专业获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是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教研室和国际政治教研室,分别由教学副院长和系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承担组织集体备课、审核教学大纲、组织试讲等职能。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积极推动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推进科研育人。

一是推行进阶式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模式。从本科二年级开始,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学术训练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5人,通过定期面谈、举行读书会等方式,指导本科生依次开展科研选题与学术综述能力训练、撰写学年论文、参加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论文大赛、完成毕业论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持续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多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的研究。近三年,本科生与老师合作在《国际政治科学》《东南亚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逐年提高。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以多种方式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从实际出发,推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的融合。

一是推进本硕课程衔接。从2019级开始,将《非传统安全》和《环境政治学研究》两门研究生选修课列入本科培养方案。研究生选修课《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专题研究》开放给优秀本科生自愿修读,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二是持续提升本科生深造率。学院本科生深造率稳居50%以上,2019届为57%,2020届达64%。国内升学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外升学被世界一流高校录取比例逐年升高,2020届国外深造学生占当年继续深造人数的53%,全部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

三是多种方式引导本科生继续深造。每年举行“升学经验分享会”,邀请被名校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就如何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升学目标、如何准备保研考研、如何申请国(境)外高校等问题分享经验,解答在升学路上遇到的难题。

同时,每年举办“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组织优秀教师与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展开学术交流。老师们言传身教,分享自己的学术历程,在亲切的氛围中,培养同学们对学术人生的向往,引导学生持续深造。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学术与人生”师生交流会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定期举办第二课堂品牌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每年举办“中山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打造特色学术文化品牌活动,吸引全国各大高校优秀学子前来参会。自2009年以来,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二届,参会人员累计超过1200人。

 

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十二届中山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

 

每年举办面向校内全体本科新生的品牌实践活动“新生看世界”展示大赛,为大一新生提供平台,培养学术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展现新生风采。

二是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副书记负责学院全体学生工作,党政专职辅导员负责全体学生党团班建设及日常事务管理,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发挥专业优势,重点负责本科生学业规划指导、学业预警和困难帮扶,各班班主任负责所带班级的学业指导。

学院自2019级开始,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全程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结合学生的学术兴趣,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