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世界一流核能精英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世界一流核能精英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完备的“三全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核能精英人才。

课程思政:坚定信仰,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组织领导。学院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制定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工作计划。学院动员每个教研室制定本教研室的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和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逐步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学院已建设7门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正在逐步将所有课程纳入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专业思政:扎实推进思政教育融入核科学专业学术活动,建立“核科学前沿讲座-师生学术沙龙-学生晚餐会-核电站见习实习- 业余科研-校友和企业高管演讲”的学术引领体系。专业思政微信专栏“核电讲堂”每年发表推送超过 100 篇,每年组织 30 场针对学生的学术或科普讲座,培养学生投身于核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

继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为2020级116名本科学生配备了40名学术导师,并配备了6位新生班主任,建立起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党政辅导员、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学术导师、班主任、师生党支部书记组成的思政队伍,加强了思想引领和学业引导工作。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了“四阶”课程体系。第一阶为基础课,夯实数理基础,注重三语交流,推行人文教育;第二阶为专业课,倡导知识融合,贯通核工程多个专业领域;第三阶为科学探究课,强化自主探索,包含多项创新专业实验和计算机编程,培养创新思维;第四阶为实习实践课,包括核电站现场全范围模拟机课程和“一二六”(1个月、2个月和6个月)三阶段共九个月的实习课程,培养工程能力。

 

▲学生学业评价会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专业优秀、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的综合型核能精英,2019 年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每年百余人次学生赴国内外核能领域一流研发机构或企业完成 2或6 个月的专业实习,出国交流或实习的学生主要到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CEA)和法国各顶尖高校等一流机构联培。学生数理和专业基础深厚扎实,本科课时量是一般工科专业2~3倍。近五年学院教师获省部级科技奖 9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优秀案例等 4 项教学奖。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融合中山大学多学科综合办学优势与法国精英核能工程师培养丰富经验,学院成功创建了新时代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做法包括:构建了“四阶”课程体系;构建了培养协作、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建立了“蓝领工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三段式共九个月的实习模式;建成了全周期教学质量监控和改进机制。通过紧密国际合作培养,硕士毕业生具备了拔尖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讲座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科阶段每学期举办学业评价会,每一位任课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帮助学生进步。在本科生中实行学术导师制,从学业指导、科研训练、生涯规划、价值引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正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人数比例达到100%,人均每年给本科生上课达到32课时数。每年有30多名来自以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为首的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的顶尖核能专家和教授来学院开展研究生授课和科研合作。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汇聚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编译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如中法工程师学院预科教学系列丛书是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本科阶段使用的专业教材,被华南理工大学选作教材使用,同时被几十所高校图书馆选作教学参考使用,入选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构建了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中采用大小班相结合的讲学、导学、辅导多种授课模式。多种模式相结合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同时,建设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开设了RTP(ResearchTrack Program)学术研究项目,落实科研实验室承担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建立了“三段式”共九个月的实践实习体系,包括蓝领工人-助理工程师实习-工程师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深入,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达到21%,产生一批创新成果。20名在校生代表获得30项学术成果及奖项,多位本科生在权威 SCI 期刊发表论文。同时,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引入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本硕连读精英核能工程师培养体系。预科(本科)阶段强化法语、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工程师(研究生)阶段设置核物理、核仿真、热工水力、核材料、核化学、核探测、项目预算和管理等课程,以构建学生全面专业知识,塑造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学院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近五年 87%选择境内升学或境外留学。硕士毕业生中,近五年超过 22%的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赴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攻读博士。五年来,学院向我国核能行业输送 220 多名研究生,占所有就业研究生的 87%,在各高校核专业中位居前列。

通过十年的努力,学院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教学氛围和制度环境,营造了同行公认的“勤勉学风,严谨教风”,养成了“密切交流、频繁互动”的师生关系,对师资队伍培养和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起到良好的效果。在优良师德师风的影响下,学生专业素质优秀,热爱核能行业。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结构化的第二课堂模块:首先,学院在近年梳理凝炼出4个第二课堂模块,统一规划,分工落实,优化结构,提高实效。

 

 

鼓励业余科研、创新创业和实践竞赛:学院鼓励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3个学生项目组成功获得“中山大学2020年实验室开放基金立项项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1项)。

全年16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代表性项目有:

2020年11月腾讯课堂产品运营大赛获一等奖。

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二等奖。

2020年全国高等院校数学能力挑战赛初赛获二等奖。

特区40周年「我为核电点赞」广东省首届大学生演讲大赛获三等奖。

前沿讲座和学术沙龙:2020年10月以来,学院特邀业界著名专家学者来做“核科学概览和前沿”,至今已经举办7次,邀请马余刚院士等前来开讲座;每月举行师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交流学术和文化,激励学生升学深造,追求卓越。

开展劳动教育:学院成立劳动教育课程组,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依托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展劳动教育,举行“宿舍风采大赛”和“文明宿舍评比”。

鼓励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学院保持中法核学生热爱运动的特色,支持9支运动队,以及珠海校区明星活动“星光夜跑”,举行中法核特色的迎新晚会。

每年开展新生读书会,书目有《梁家河》和《自控力》等。团委开展Amis学长项目,为新生配备学长伙伴,帮助融入大学生活。

校友职业发展分享会:学院每年校庆期间举行校友职业发展交流会,邀请7位校友与300位在校生交流。首次成功筹办中法核校友奖学金并举行评选活动,6名学生因为综合素质优秀授予“中法核校友奖学金”。

 

▲学生前往台山核电站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