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法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德育与智育融合
为帮助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2020学年利用寒假时间学院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任课老师对每门课程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学院着力打造《法理学》、《宪法学》、《国际法》等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以法学专业为载体,充分发掘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每学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结合法学专业的特点为学生上思政第一课,如学院党委李明章书记为学生上《如何尽早成为对国家、社会有价值的法律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黄瑶教授为学生上《科技前沿的伦理和法律规制》、《守住法律底线,做敬畏法律的法律人》结合法学专业特点教育学生如何遵法、守法。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风采大赛”、“学宪法学党章党规”知识竞赛等党建品牌活动。2019年学院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对主题教育期间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2020年为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学院开展“中山大学民法典大讲堂”系列讲座,共13位教师进行了公益宣讲,老师们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将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传承给了学生们。龚文杰同学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表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徐晓钏同学受聘广东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成员;黄心怡、郑文琦两位同学相关事迹被中山大学【讲述榜样的故事】专栏报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19级硕士第四支部举办“站好一班岗,守住安全线”十字路执勤志愿服务活动,19级硕士第四、五、六支部联合拍摄防诈骗宣传视频,联合东校区保卫办和和本科生第四支部举办“普法进校园,远离诈骗保安全”普法宣传活动。为培养卓越的法治人才做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教研室:设立思政课教研室,利用法学学科优势,丰富思政教学资源,提升教研水平,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本科生课程开设了《会计学》、《逻辑学》、《博弈论》、《法律与人工智能》等跨专业课程和前沿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学院创办全国唯一的立法学二级学科,创办全国第一本立法研究学术期刊《地方立法研究》;整合六大省部级立法团队,成立“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为50余部法律法规提供400多份咨询报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与省人大常委会合办地方立法人才培训班。创办全国唯一的港澳基本法二级学科,依托海洋法研究团队平台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法治支撑,开展涉海重大法律预警研究,推动实务部门应急反制,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决策研究报告20余篇;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海事法律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面向社会公众和弱势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和法律援助。与实务部门紧密合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智力支撑。积极开展粤港澳三地法学学术交流,探索三地法学教育资源共享。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学年分布;优化课程内容,不定期地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以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法学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2019年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过去五年,法学学科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3项,其他各类奖项49项。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学院拥有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全国首创实践教学的示范法院项目,举办英美法全英教学实验班项目,开设博雅班、卓越法政人才班等学科融合项目,成立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等全面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培养机制。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为解决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两张皮的问题,学院各教研室负责人均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由杨建广教授主持,郭天武、谢进杰、李利、李懿艺等数十位师生共同打造的“刑事诉讼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020年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课程;由郭萍教授主持的“海商法”课程2019年获评广东省线上一流课程。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三、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实现了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每学期学院邀请律师、法官、仲裁员、境外专家教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自2016年起持续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助力人才培养。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如《法律与人工智能》,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教师出版著作在绩效分配时给予适当奖励。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如《示范法院实案诉讼课程》采用小组研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聘请经验丰富人员担任教练、优秀师资带队参加中国大陆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理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顶尖学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推动“科研育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根据实习单位实际工作需求凝练实习项目,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近几年“大创”项目呈逐年增加,参与学生不断增多。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四、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阶段增设了《刑事证据法》、《国家、社会与法律》、《比较法学》等10门研究生课程作为荣誉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每年50%的本科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五、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于2020年4月起推出“法学思政讲堂”系列线上讲座,邀请学院党委委员、学科带头人为学生开讲,至今已开讲10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价值引领的作用,积极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
开展读书会、论文写作培训、学术论文大赛、学习经验交流会,集专业老师之力,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引导学生热爱学术。组织优秀师资带队参加各类学术比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宪法宣传周”、“扬法筑梦”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普法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拓展“实践育人”。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队伍工作联动配合: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兼职辅导员为骨干的工作队伍,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全院现有7名专职辅导员(3名党政专职辅导员,4名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16名班主任,11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16名班主任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0人,高级职称占比为93.75%。7名专任教师被学校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聘教师、兼职教师,其中3名为专职辅导员,3名担任班主任。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加强体育美育教育,学院成立了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排球队、龙舟队等六支体育运动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康乐杯”校园体育赛事,举办“贺岁杯”足球赛、“荧光夜跑”等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成立合唱团、拉拉队,积极参加“五四星海”研究生合唱比赛、红色诗文诵读比赛、班级小组唱等文艺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午餐会”、“一周聊友”、“大侦探”、“心理月活动”活动,朋辈互助,关注心理健康,呵护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