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
    • 现任领导
    • 工作人员
    • 院系教学领导
    • 院系教务秘书
  • 新闻动态
    • 教学情况
    • 通知通告
    • 教学动态
  • 本科招生
    • 院系知多少
    • 招生公告
    • 招生政策
  • 学在中大
    • 课程知多少
    • 助教助学
    • 研究学习
    • 实践学习
    • 跨学科学习
    • 交流交换
  • 卓越教学
    • 名师名课
    • 教材建设
    • 教学研究
    • 教学竞赛
    • 试讲工作坊
    • 教与学互动
  • 办事指引
    • 教师业务Q&A
    • 学生业务Q&A
    • 校友业务Q&A
    • 表格下载
  • 规章制度
    • 学籍与学位
    • 教学与教务
    • 本科招生
    • 项目与经费管理
  • 搜索
 
banner

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数据中心关于开展2019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高教监测〔2018〕7号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内涵建设,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决定组织启动我校2019年高等教育质量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 本项目属中山大学2019年重点发展项目,所设项目以数据分析为手段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为国家、学校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中山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数据中心将组织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评审立项。 二、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文件

各附属学校基本情况如何?

一、广州校区附属学校(含幼儿园) (一)附属中学(含高中部)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于1924年开办,后因历史变迁,成为华南地区名校——省实和华附的前身。1993年9月以国有民办的新机制复办。学校现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学校初、高中共5个年级,37个班级,学生1468人、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教师平均年龄41岁,本科以上学历100%,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教师占26%的比例。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72人。 (二)附属小学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的起源可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的两广速成师范学馆附属小学。1924年,是

教务部关于各校园(校区)停课的通知

各学院、直属系: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全力做好全省教育系统防御超强台风“山竹”工作的紧急通知》(粤教保函[2018]111号),从9月15日18时起至9月17日,全省教育系统启动防御台风I级应急工作机制,我校各校园(校区)停课停学,停止一切对外交流培训、户外拓展、军训等户外活动和各类考试活动。 请各学院、直属系做好相关准备,及时通知师生,做好防御措施。 教务部 2018年9月15日

降级试读期内,可以申请转专业吗?

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处于降级试读期者不允许转专业。

申请转专业时,我可以选择报转多个专业吗?

不可以,每位学生只能选择报转一个专业。因转专业资源有限,学生在申请转专业前,应进行充分考虑,确定后再行申报。

申请转专业需要考试吗?

各院系接收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中明确了各专业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面试等。转专业考核由各院系组织并进行考核,生须自行留意各拟接收院系在教务系统或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发布的笔试面试考核通知。

教务部关于选派我校优秀本科生2018学年春季学期赴境内外合作高校交流学习的通知

教务〔2018〕243号 各学院、直属系,各附属医院: 根据中山大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协议,我校拟派出202名优秀本科生参加42个交换生项目,于2018学年春季学期赴相关合作高校交流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交流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项目需求,本次遴选分为四个批次进行,每批次包含的项目信息,请查阅中山大学2018学年春季学期本科生交流项目信息一览表(附件1)。每批次的报名截止时间如下: 序号 项目批次 项目数量

本科生如何申请课程缓考?

办理程序如下(通过本科教务系统流转):学生应于考试前在本科教务系统提交课程“缓考”申请→填写缓考原因、上传任课教师同意缓考证明和其他证明材料(因病不能按时参加考试的,必须附上校区(园)门诊部证明)→学生所在院系和课程开课单位审核。如审核通过,学生应参加该课程在下一学期组织的补考缓考;如在考试前未完成院系审核程序或院系审核不通过,学生须按时参加该课程本学期考试。未经批准而缺考的学生,作旷考处理。

本科生如何申请课程补考?

学生应于开学前在本科教务系统提交不及格课程的“补考”申请→教务系统按照《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相关要求进行初审→学生所在院系和课程开课单位审核→开课单位发布考试安排→学生在教务系统查看本人考试安排或在院系公告查看课程补考安排→按时参加考试。如补考申请审核通过,但学生无故不参加补考,记作补考0分,视为已补考1次。特别说明: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在毕业审核前每门课程的补考次数合计不得超过两次,重修次数不限。但旷考、考试违纪、作弊的课程经学生本人申请、所在院系和开课单位批准,仅可补考一次,重修次数不限。每学期课程成绩公布后,学生申请并通过审核后,方可重修或补考。

考试结束后,多久可以查到课程成绩?

课程成绩一般在课程考核结束后2周内公布。课程缓考、补考成绩一般在下学期开学后4周内公布。

【辅修】辅修学士学位可以延读吗?

可以。修读辅修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主修专业完成时未能修完辅修学士学位课程的,可申请延读,主修同时予以延读。学生申请延读一般以一年为期,可多次延读,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限。

【辅修】未完成辅修学士学位规定学分,可以申请同专业的辅修微专业或辅修专业证书吗?

可以。如辅修开设院系某专业同时设置多层级的辅修,学生可申请在不同辅修层级之间互转。比如某个院系在开设某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的同时,也开设该专业的辅修专业,学生可对照辅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申请将其辅修学士学位学分转为辅修专业学分。学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同时完成微专业、辅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可申请微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大创项目】大创项目的申报条件是什么?

1.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鼓励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科技前沿的选题。已以其它名义获得省级以上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再纳入资助范围。2.项目参与者必须是本校正式注册的本科生(不包括毕业班本科生);每组学生数不超过5名,每位学生每年仅可主持1项、参加(含主持)不超过2项。项目延期或未通过验收的主持人,在结题验收前不得参加新项目;具有项目中止记录的主持人,不得参加新项目。3.项目必须配备有本校1-2名导师。导师应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较好创新性成果、热心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担任。4.项目应在立项年度完成预期的研究内容,

【毕业论文】可以两人(含)以上合写一篇毕业论文吗?

不可以,毕业论文选题坚持一人一题原则。每一位毕业生应独立完成,不可两人(含)以上合写论文。在资料准备、方案制订、实验实施等环节,允许以小组形式进行。由多名学生合作研究的课题,必须明确每名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在题目上加以区别,经院系审批后实施。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采用哪种语言文字来撰写?

除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外,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规范汉字撰写。

【毕业论文】论文盲审版是什么意思?

论文盲审版为去除封面、扉页、致谢和学术诚信声明的论文全文,主要用于校内抽检、送上级部门抽检。

结业的学生如何申请重修或补考?

1.(1)如申请重修,应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周一前向所在院系提交选课申请表。申请表须经任课老师签名确认,所在院系审核、课程管理单位审批同意。重修需跟班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2)如申请补考,需于每学期开学前向所在院系提交补考申请,以便院系安排补考。通常,各院系补考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2.审核通过后,学生所在院系按学分在系统设置应收学分费用,通知学生缴费,学生缴费后自行下载保存电子收据,与结业换毕业申请(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一并提交院系。3.逾期申请,可能导致错过办理重修或补考从而影响毕业,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

分页

  • 首页  « 第一页
  • …
  • 页面 14
  • 页面 15
  • 页面 16
  • 页面 17
  • 当前页 18
  • 页面 19
  • 页面 20
  • 页面 21
  • 页面 22
  • …
  • 末页 尾页 » 

常用链接

中山大学 | 本科招生网 | 留学生网 | 研究生院 | 各校区班车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262栋407室

邮政编码:510275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教务部 Office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 COPYRIGHT © 2017-2024

  • 概况
    • 现任领导
    • 工作人员
    • 院系教学领导
    • 院系教务秘书
  • 新闻动态
    • 教学情况
    • 通知通告
    • 教学动态
  • 本科招生
    • 院系知多少
    • 招生公告
    • 招生政策
  • 学在中大
    • 课程知多少
    • 助教助学
    • 研究学习
    • 实践学习
    • 跨学科学习
    • 交流交换
  • 卓越教学
    • 名师名课
    • 教材建设
    • 教学研究
    • 教学竞赛
    • 试讲工作坊
    • 教与学互动
  • 办事指引
    • 教师业务Q&A
    • 学生业务Q&A
    • 校友业务Q&A
    • 表格下载
  • 规章制度
    • 学籍与学位
    • 教学与教务
    • 本科招生
    • 项目与经费管理
  • 搜索